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男人们穷尽一生,无非为了几样童年被踩碎的玩具

2018-03-19 19:04    

前些年,某个美国大牌玩具厂在大陆开首家专卖店的时,我去逛了一次。门店里有一对情侣,男生很激动地拉着女孩讲,他小时候超级想要这个、想要那个,女生则一脸莫名。估计最后实在不耐烦了,催促男友离开。男生则依旧恋恋不舍,被拖走时眼中泛着光芒。

我太明白这种感受是什么了。

上海的80后男生,在20多年前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1990年代初,像孩之宝之类的原装进口美国玩具当时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借助卡通片和电视广告深入孩子们内心;但中国城市居民此时的消费能力还没有跟上,从而形成了一个错位的尴尬时期。

于是,这些眼花缭乱的美国原装玩具,成了整整一代上海80后男孩子们深入骨髓的向往和遗憾。

可可·香奈儿曾说过:“当你了解男人都是小孩子,你就了解人生所有的事情。因为男人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地位、多么深远的影响力,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孩子。”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香奈儿真懂男人。

大概半年前,微博上有过一个“让直男猜化妆品价格”的话题。男人们因为普遍低估女人化妆品的价格在网上被女人们狠狠地吐槽了一番。

但其实,男性有的是女人不懂但价格奇贵无比的东西。要比完全可以这么比:女生每拿出一个化妆品,男生就拿出一个电竞鼠标/机械键盘/蔡司镜头/吃鸡显卡,两者之中价格高者获胜,直到一方没有存货后游戏结束,外设比不过的话我们还有手办和Steam 游戏,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说真的,女生也未必能理解为什么一双球鞋几千块钱,而且买了不是穿的,是在家里当展览品一样摆着的;未必能理解为什么一把虚拟的武器,一个数值,可以不眨眼就花掉她们一个包包的钱。也许男人们分不清粉底液和遮瑕膏,但他们有的是细分领域可以玩讲究。只不过他们从来没想过拿这些当题目来为难女人罢了。

如果你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你就知道,男人比女人更童真,而同年龄的女人总是比男人们成熟得多。关于这一点我是从生物学去试图理解,因为女人们都是潜在的母亲,所以必须更早的成熟才能负担起基因指派的责任。

男人一生都在寻找最初在童年时体验到的那种感觉,哪怕是童年时吃的赤豆棒冰,都已经刻在他的骨髓里。童年的记忆就像他们的避难所一样,一旦发现外面局势紧张了,就不由自主的要躲进去。

男人的许多行为背后最深层的需求,是“玩”。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真正懂男人。

比如,和女人不同的是男人80%的购物行为,本质上是在寻找玩具。不信?偷偷打开他的购物车就知道了,如果里面充斥着大量你莫名其妙的,不知所谓的,哭笑不得的各种古怪玩意儿,那基本就没跑了,这些统统都是他的玩具。

我曾经在淘宝上买过一个手摇充电器,是的,在完全没有点的情况下你可以用一个杆子摇着手工发电给手机充电。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效率极其低下,大概抽风似的摇上5分钟也能给手机涨个1%的电吧。

某次我把这件事说给朋友们听的时候,所有的女生都觉得我匪夷所思——显然这东西根本就没有用到的机会。但几乎所有的男性朋友在听完我描述后,都一致认为这个东西非常酷。

真的,你们女人不懂男人的浪漫。等丧尸围城,核战余生,无水无电的时候,你们就明白这个手摇充电器的好了。

男人的心中始终潜伏着玩具情结,无论是小学生手里木头做的刀剑,纸折的飞机,还是30岁男人书房里的手办,都是他们取悦自己的方式。总有那么一些童心未泯的大男孩,他们即便长大了,仍在持续不断的寻找适合他们玩的玩具。

很多人都在网上看过这样的图片:

真是太形象了,80后们想必是为了左边的红白游戏机屁股上没少挨揍吧,为什么看到游戏机和机械玩具总是情不自禁的行注目礼,遇到不懂的车型或者游戏还会在心中暗自记下样子,自己回家查资料了解?因为数字艺术与汽车是人类智慧与力量在第三产业和机械工业里的集中体现。

这是一个对我游戏生涯影响至深的MMO手游《天堂2:血盟》,特别沉迷,没错,就是沉迷。以至于后来对WOW的热情都无法高涨,有点类似初恋。非要客观评价的话,因为爱的深沉,无法客观了。现在回想起这个游戏发展历程,都是开创性的。

如果不想长大,你一定要拥有玩具。至少,你要具备寻找玩具的能力,才不至于过早变成一个丧失了全部童真和童趣的油腻中年。如果你想要懂一个男人,就一定要先了解他爱的玩具。

有三样玩具是每个男孩子10岁时候都会有的——玩具车,蜡笔,电子游戏。

这三样玩具在30岁以后的进阶版,叫做:小汽车、单反、网游。

这三个玩具对应的客体分别是,机械、色彩、虚拟世界,是最符合男人直觉的三种乐趣。基本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80、90后男性,一定绕不开这三个坑,迟早入一个,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种迷恋在自己小时候就像盗梦空间一样被种在脑子里了。

我们是怎么变得“不像小孩”的?或者说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学会扮演出“大人样”的?

大概就是玩具被剥夺的那一天吧。

童心被粗暴的对待和压制,是许多中国成年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童年成长阶段相对今天而言物资贫乏,导致我们觉得玩具是个稀缺品,奢侈品,是乖孩子才有的特权。

而且这种特权还面临时刻被撤销的恐慌。上知乎搜一下“当着孩子面破坏孩子玩具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里面的回答叹为观止。中国整整一代缺乏儿童心理学常识的父母,毁掉了许多人玩具的同时,也毁掉了他们的童年。

鲁迅先生的《风筝》里写过一个例子。鲁迅早年不爱放风筝,不但不爱,还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儿。有天他发现爱放风筝的小兄弟偷偷在杂物房做风筝,于是他抓断了小兄弟做的风筝的一支翅骨和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然后傲然离开,留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若干年后,想起往事,鲁迅写到: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张爱玲说的,成名要趁早,来的太晚也就不那么快乐。我觉得,玩具也是同样的道理,“早有了胡子了”再到手的玩具,肯定是要打个折扣的。

孩子气这回事,往往在有天分的人身上体现的更明显。

伟大如钱钟书,犯起傻来也会帮着自己家的猫和邻家的猫打架——这显然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男生会做的事情。 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写过:

The great is a born child; when he dies he gives his great childhood to the world:大师注定都是孩子,死时把伟大的孩子气留在世上。

我认为总结得恰如其分。

聪明的女人知道:成功没有尽头,永远有比你成功的男人,而小男孩气才是真正值得被看重的莹莹亮点。所以和这类聪明女人相处,对男人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自己心底的那个长不大的小孩,终于有人愿意听他说话。

从男孩变成男人是陡然的,简直是一场残酷的淬炼。从踏出校园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像被踢出巢穴的幼崽一样,男人们不得立刻学会奔波,学会独自面对各种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直到身心疲惫。与此同时,社会允许男人减压的方式又并不多,甚至不允许你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舔伤口,于是男人的“玩具”变成了仅有的排遣手段之一。

他需要成长,就必须补上自己童年的缺憾,不然这种缺憾会缠绕一生,挥之不去。一旦这种追寻被阻断,他的成长也会被阻断。

所以男人注定了要不断的去寻找,寻找玩具,也寻找那个当年那个哭鼻子的自己,把那件踩碎的玩具还给内心的小男孩,成长才算完成。

——改编自肥肥猫的小酒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