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正文

《雷神3》:一半是北欧神话,一半是圣经故事

2020-09-22 23:18    

近日《雷神3:诸神黄昏》上映,原本以为是一部非常“爆米花”的好莱坞大片,却意外地在其中看出了很多北欧神话和《圣经》故事的痕迹。本文试图从一个文化研究者的角度对《雷神3》的剧本进行文本学的分析。

《雷神3:诸神黄昏》海报

作为文本表层的北欧神话

整个“雷神”系列,可以说原原本本地植入了北欧神话中的各种符号和意向。如主神奥丁、雷神托尔、邪神洛基、守护神海姆达尔等等,都在“雷神”系列电影中得到了原封不动地呈现。而本部“雷神”的全名为《雷神3:诸神黄昏》,稍微熟悉一点北欧神话的人都知道,“诸神黄昏”,是整个北欧神话体系中的最终章和最高潮。

北欧神话的一大特色就是世界最终是会毁灭的,这就是诸神的黄昏(RAGNAROK)。这是日耳曼民族的神话区别于其他民族神话的最富悲剧特色的部分,也不同于其他神话传说用大篇幅叙述神对世界的创造,北欧神话则用最浓重的笔墨描绘了包括诸神在内都必须面对的宇宙的毁灭。这场战役无可避免,结局也无可逆转,即使如此,北欧的众神依然坦然地面对这最终的结局。

在《雷神3》中,尽管雷神索尔在此之前不惜一切地去拯救阿斯加德,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为了拯救天国的百姓,将他们从死亡女神海拉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索尔不得不释放出火焰巨人苏尔特尔。阿斯加德最终还是无可挽回地被夷为平地,众神的黄昏终于降临。应该说,北欧神话的人物和故事,是整个“雷神”系列的底色和基调。

然而,在“雷神”系列电影,尤其是本部《雷神3》中,还有大量脱胎于《圣经》故事的情节设定。不同于北欧神话的直接植入,《圣经》文本则潜伏在“雷神”故事的底层,如非对《圣经》和基督教教义有一定的了解,恐怕难以发掘。

《雷神》中的《圣经》叙事

先从第一部《雷神》说起。

在第一部《雷神》中,雷神索尔因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触犯天条,法力尽失被贬到人间。雷神的弟弟洛基出于私欲阻止洛基重返神界,派出巨人在地球上大开杀戒。注意,一直到这里,还是一个很北欧神话的故事。但是之后的情节却走上了基督教的叙事。

丧失法力的托尔虽然名义上依旧是完完全全的神,但此刻在尘世已经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人(对应耶稣基督的两性论),最终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无辜的人类与自己的朋友。故事行进至此,虽然还是在北欧神话体系的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大框架之下,却被赋予了献祭的内涵。而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献祭,莫过于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赎众人之罪被钉上十字架。随后托尔从死里复活,同时拯救地球与神界于火海。可以说,从第一部的《雷神》开始,北欧神话和《圣经》故事就这样互为表里的被编剧杂糅在一起,共同构筑了“雷神”系列电影的故事体系。

而在《雷神3》中,《圣经》的隐喻更是变得随处可见。

1.从威严到慈爱的上帝

首先是众神之神,也是雷神托尔的父神奥丁形象的变化。

片中,死亡女神海拉大闹阿斯加德,走到圣殿之中,看着宫殿穹顶上的壁画:一幅典型的中世纪宗教题材的画作,奥丁站在中间,托尔和洛基分立两旁,三人均头顶着光晕,周围四方来朝,好一个安逸祥和的大同世界;奥丁用慈祥的眼神打量着四周,用佛教的语言,可谓是菩萨低眉。等到海拉凿破穹顶,一副更早时代的壁画映入眼帘,彼时还没有托尔和洛基,奥丁金刚怒目,海拉也是目光狞厉,父女二人四处征伐,寰宇之内,惧其武功,莫不臣服,海拉由此痛斥奥丁的虚伪和文过饰非。其实,对于熟悉《圣经》中《旧约》与《新约》上帝形象的变化的人来说,影片中的这一处,又是一次对《圣经》文本及其精神内核的借用。

《圣经》是一本记录上帝与其选民的约定的书,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立约方都是那独一无二、无所不在、贯穿始终的上帝。但是,对《圣经》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上帝的形象和行为,在《旧约》与《新约》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旧约》中的上帝威严、好战,用现在的话来说,嫉妒心和控制欲也极强;而到了《新约》时代,上帝明显更加温柔、慈爱与包容。

随便引几处《圣经》中的经文为例。

在著名的《旧约•出埃及记》中,为帮助犹太人出埃及,上帝在埃及地连下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和黑暗之灾和击杀长子等十灾,并说:“所有的长子,以及一切头生的牲畜,都必死。埃及遍地必有大哀嚎……”(《出埃及记11:5-6》)残酷程度可见一斑。而在《旧约》圣经17卷先知书中最重要的《以赛亚书》中,上帝在预言救世主到来之前,更是接连表示要毁灭巴比伦(“我必兴起攻击他们,将巴比伦的名号和所余剩的人,连子代孙一并剪除”《以赛亚书14:22》),毁灭亚述(“在我地上打折亚述人,在我山上将他践踏”《以赛亚书14:25》),毁灭非利士(“我必以饥荒治死你的根,你所余剩的人必被杀戮”《以赛亚书14:30》),毁灭摩押(“各人头上光秃,胡须剃尽……他们在街市上都腰束麻布,在房顶上和宽阔处俱各哀嚎……青草枯干、嫩草灭没,青绿之物一无所有……哀声遍闻摩押的四境内”《以赛亚书15:2-8》)。个中惨况,简直不忍卒读。

而到了《新约》时代,随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上帝的直接出镜明显地减少了,绝大多数的时候也都是借由耶稣的口说话。在耶稣受洗之后,“随即从水里上来。天突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3:16-17》)。温柔的慈父形象溢于言表。

回到《雷神》中,有了爱子托尔的奥丁也一改曾经四处征伐杀戮的好战本性,与周围列国签订了和平协定,用众生和睦的壁画掩盖了曾经的“十全武功”。这种转变对照上新旧约中上帝形象的变化,可谓是耐人寻味。

2.雷神的耶稣化想象

前文就有说到,在第一部《雷神》的叙事中,雷神的耶稣化想象就清晰可见。还需要知道的是,在古典的北欧神话里,雷神并非是创世之神奥丁之子。但在电影《雷神》中,托尔被明确地确认为奥丁之子且是唯一的儿子(洛基是养子),很难说编剧在做这样的改编时,没有受到《圣经》故事的影响。

除了文本外,在影像上,本片的导演也多次作了有意无意地暗示。《雷神1》中,托尔为救世人而死,爱慕他的美丽女孩简将他搂在怀中,镜头给了托尔的脸部特写:棱角分明、披头散发,脸上伤痕累累。读者们要是有兴趣,不妨找出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来做个对比。彼时的托尔,像极了受难的耶稣。

而在《雷神3》中,死亡女神海拉击毁穹顶壁画,托尔的全身像随之落下,残片散落在地上,只剩下面部的那一块还清晰可见:金色长发,头顶光晕,目光笃定而不失慈爱。但凡去欧洲看过中世纪教堂绘画者,不需任何指点,也能自动联想起耶稣的画像。

除了上述几处以外,影片最后,圣殿被焚、阿斯加德被毁,托尔带领阿斯加德的民众踏上了流亡的征程,这显然不是北欧神话的剧情,而是又回到了《旧约》圣经:圣殿被毁,耶路撒冷失陷,犹太人开启了漫长的大流散岁月。

艺术工作者需要充分的想象力,但人类的想象一定是植根于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这可以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宗教典故抑或者历史叙事,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宗教叙事、历史叙事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希腊人对此有一个专门的名词“ethos”,中文世界里没有对应的翻译,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对应的名词,那或许可以被译作民族精神或者文化底蕴。一部被不少人称作“爆米花电影”的好莱坞大片,却在北欧神话和圣经故事中汲取了这么多养分,并结合时下观众们的审美和喜好,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值得所有电影人和艺术工作者去学习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