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北京文学和文艺理论批评如何相互促进发展 | 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讨论现场

2018-05-19 17:46    

北京十月文学月

近日,2017年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北京文学力量”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本次高峰论坛针对四个主题展开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对话。

在主题为“北京文学和文艺理论批评的相互促进及共同发展”的讨论中,李朝全、陈福民、岳雯、刘大先四位评论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北京文学力量

图为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李朝全发言。千龙网摄影记者许珠珠摄

李朝全:文学理论评论对文学创作有引领的作用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李朝全在发言中谈到,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首先是全国的文学中心。因为文化是国家发展中一种更基础、更深厚、更持久的推动力量,而文学是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创力,或者说是文化发展的引擎、火车头。

北京文学一直都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现当代文学每个时期都涌现出北京文学自己的高峰,出现一大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在北京文学发展过程当中,包括北京这些重要作家的成长过程中,文学理论评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一种作用。具体来说,文学理论评论对文学创作有一种引领、影响作用,评论家、批评家的这种评论理论工作,对于创作的取向、选材、价值导向和艺术提升等都会起到影响。文学评论还有一种引领阅读或者说影响阅读的作用。读者在选取作品的时候,在阅读欣赏鉴赏的时候也会借鉴评论家的观点。文学评论本身也应该成为一种文学作品。这是对于文学评论的期许。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陈福民发言。千龙网摄影记者许珠珠摄

陈福民: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是互动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陈福民说,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是无论专业工作者还是普通的读者都能够理解的一种文学活动。整个的文学事业,包含着几大板块,有作家的文学创作,出版编辑的出版活动,读者的一般性的互动。其中还要包括文学批评在专业方面对于整个文学态势或者具体文本所作出的讨论和定义。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整个文学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写作者的人数、出版的著作、创作文本的数量,以及码洋资本这些方面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做文学批评,在五十年代,写一篇文章就可以把全中国文学说清楚了,这个形式一去不复返。如今,每个从事具体文学批评工作的人都感到特别巨大的压力。你看到的只是一点,如果你能够有一个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把握,你得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当然是特别令人尊敬的。而那些优秀的、有经验的好作者,对于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和文字是非常重视的。

图为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岳雯发言。千龙网摄影记者许珠珠摄

岳雯:大文艺理论批评家背后都有城市性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岳雯谈到,今天的北京文学已经不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京派文学,也不同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文学。今天的北京文学已经形成它独特的东西。对于一些作家来说,北京可能是那个在而不在的无形的东西。我们在具体的文本里看不到他们描绘北京什么样,但是他们写作的出发点,促使他们开始写作的东西,一定是北京。

关于文艺理论批评是否具有北京性的问题。岳雯认为,如果我们看一看那些大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比如桑塔格,她背后一定有纽约,在桑塔格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纽约。比如说本雅明,他身上一定能看到巴黎。那些大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们之所以存在,因为他们背后有这样一座城市性。而她自己忽略的恰恰是这样一个城市性、这样一个在地性。

只有真正记住自己是和一个城市相依相存,和所有在北京写作的作家一样,把自己的根系深深扎进这座城市,接受这座城市滋养的时候,就会像舒婷《致橡树》写的那样,表面看上去大家可能并不相关,或来自江苏、或来自湖南、上海,但是在说其他人的时候,生活经验和文化经验是具有相似性的,这个可能是作家们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真正聚合在一起的最根本的理由。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发言。千龙网摄影记者许珠珠摄

刘大先:新文化现象促生新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在发言提到了三个词,第一个词是京味。京味衍生出时间性的概念,虽然从文学批评上来说京味提出并不是那么早,但是从文学的历史发展来讲渊源流长。虽然我们讲老舍是真正奠定京味文学基础的大师,但是实际上能追溯到从晚清以来的,像北京的旗人的文学书写。随着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已经挖掘出来一些关于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前后一些作家,他们关于北京的书写奠定后来老舍所形成的既通俗又高雅的雅俗共享的京味语言风格。

第二个词是京派。如果说京味显示的是时间性的纬度,京派就是一个空间性的纬度。北京一直以来就是五方杂处、八音可协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生。从文学上来讲,比如林徽因、沈从文、冯志、废名这些我们认为的京派作家,基本都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而是离开原来的故土,来到北京后才开始重新书写。这是以他者的眼光给我们带来北京不同纬度的视野,这显示出北京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个词是京范。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已经有了许许多多新的大变化,这个大变化是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变局当中。一些之前被严肃文学话语划分到类型文学或者通俗文学门类的作品,在这个时代起到思考文化整体性、想象中国文化未来的功能。这个功能与严肃文学是内部延续的。这些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鞭策文学批评要发明出新的话语体系,来应对这样一个新的文学性。也只有重新锻造出新的术语、新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跟文学形成互动,生发出新的文化创新。

- 完 -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