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汤一介:今天,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2018-07-09 05:41    

民小编说

“帮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是父母、老师感到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某某知名大学推荐书目”“中小学生必读书目”等等的书单。

其实,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诉求也不同。可能,我想让孩子获得的是书籍带来的深邃思考,你希望孩子可以感受书中传递的纯真快乐,所以适合我的孩子未必会适合你的孩子。况且,作为成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可能也会选择不同的书籍。

但是,经典之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及处在每一个阶段的我们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我们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这些体会和感悟的广度与深度不同罢了。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拜访一位我国近代的儒家学者,探探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

汤一介先生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儒家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等,在“儒释道”以及中西文化会通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我读的书不算少,喜爱的书也很多。但要我选出十本最喜爱的书却不容易。现在,我试试先选出五本“我最喜爱的书”,并且说说我喜爱这几本书的道理。是否会对青年朋友有帮助,我没有什么把握,但是我下面说的都是真心话。

第一本:《论语》

每个人都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不善而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意思是:不修养道德,不研习学问,听到合乎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自己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的忧虑。

我认为,“修德进学”对一个知识分子说而言应是最要紧的。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德和学问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论语》始于“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学如何做人”,“学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理想的人”。

“学做人”,在孔子看来,就是实现“仁”,即“仁者,人也”(《中庸》)。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要做到爱别人并不容易,因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推己及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

这样就需要有一种“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概。我想,达到这种境界是极不容易的,只能以此自勉,“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第二本:《庄子》

我特别喜欢读《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当然,对“逍遥游”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庄子以“无待”为“逍遥”,注《庄子》的郭象以“适性”为“逍遥”,而我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为“逍遥”。

“自由”是伟大的创造力,没有自由,哲学、文学、科技等就失去了创造的动力。如何得到这种创造的自由呢?庄子认为,必须抛弃那些对自己身心内外的种种束缚,使自己能“自由思考”,“自由发挥”创造力。这样就必须要有一种“无我”或者“忘我”的精神。

人之所以常常陷入自缚之困境而不能自拔,就在于执着于“小我”。把自己的一切看得比什么都重,不择手段地争夺个人权力和金钱,最后为私利所缠身。如此一来,在精神上,他还能得到自由吗?没有精神上的自由,哪还会有为人类作出真正贡献的创造力呢?

依我看,人不应刻意追求什么“名利”,为自己树碑立传更近于无聊,这些都是“小我”。但,还是问耕耘,不问收获好些。自己老老实实地、扎扎实实地做人做事,努力摆脱“小我”,进入“无我”的境界,将自己的升华到“逍遥游”的境地。这样,创造力才可能就会像无穷无尽的泉水一样不断地涌现出来,与“大我”融为一体。

第三本:《陶渊明集》

我爱读《陶渊明集》,因为我能从中得到启示,得到愉悦,得到解放,得到升华,得到自由自在。陶渊明的诗中,我最喜欢的是《形影神赠答诗》。其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我最喜爱的诗句。

人,生在天地之间,所以不要天天为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海那么阔,天那么空。是你的责任,你就自自然然地尽伦尽职,不要总去计较可以得到多少回报!这样活着,不是更好、更美、更真实吗?

人活着难道真的就是为了那些损人利己的“争名夺利”吗?

我们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每天讲那些看起来“高尚”的连他们自己也不真正相信的空话大话吗?

我们还是像陶渊明那样真实一点好。

第四本:《绞刑架下的报告》

在50年代初,我读到这本书,直到今日我每每想到或读到它,心情还是非常激动,也非常沉重。《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伏契克在被希特勒杀害前在监狱中所写,书中所表现的对人类的爱、对理想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当时就读了好几遍,其中有一段我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我爱你们,人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答我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的时候,我是难过的。我得罪了谁,那么就请你们原谅吧!我使谁快乐过,那就请你们不要忘记吧!让我的名字在任何人心里不要唤起悲哀。这是我给你们的遗言,父亲,母亲和妹妹们;给你的遗言,我的古丝妲(引者按:古丝妲是伏契克的妻子);给你们的遗言,同志们,给所有我爱的人的遗言。如果眼泪能帮助你们,那么你们就放声哭吧!但不要怜惜我。我为欢乐而生,为欢乐而死,在我的坟墓上安放悲哀的安琪儿是不公正的。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为这种热爱生活、热爱人类、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热泪盈眶。在1949年前,虽然我对真正的生活了解很少,但我的心中也有着一种潜在的对人类的爱,只不过那是一种“小爱”而不是对人类的“大爱”。

读了《绞刑架下的报告》后,精神境界似乎有了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

第五本:《生死》

我喜爱《生死》这本书,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么伟大。

我深感当前人类社会(包括中国当前社会)问题多多,存在着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和种种虚伪奸诈。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大概人们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对向上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与人们对“生死”、“苦乐”的看法不无关系吧!有许多人活着只想毫不付出地享受,甚至害国害民地夺取。他们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追求“长生”之类而巧取豪夺,过着腐朽的生活。他们以为这样是最大的快乐,最不痛苦的生活。他们的追求和企望与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真正的圣贤的格调相差多远呀!

我在《生死》一书中的“超越生死观念和途径”一节中,谈到了中国古代儒、道、释的真圣贤与上面提到的那些全然堕落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苦乐观、生死观。

我以为:儒家的苦乐观、生死观是“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实现);道家的是“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禅宗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在当今之世,我们没有必要做儒、道、释的圣徒,但我们都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应有为爱人类而生、爱人类而死的生死观。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责任,那么当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就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微信编辑 | 赵霞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