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科技 >正文

为何阿里双11能成为AI秀场?

2018-08-06 15:35    

王如晨/文

双11成了AI秀。

若你有心,应能发现,2017年阿里双11简直成了AI秀场。

简单算下来,仅已获品牌命名的至少就有11款。这里罗列一下:天猫智选,、导购员、店小蜜、安安、鲁班、蚂蚁佐罗、旗舰仓、小G二代、天巡、达灵、尖兵。之前推出的天猫精灵,双11上,也不断出来串场、播报资讯与行情,偶尔来个插科打诨。

它们分布在运营、导购、客服、设计、仓储、配送、机房巡逻、数据中心调度、压力测试等换件。能看得出,除了交易、支付环节之外,几乎完整渗透了整个服务链条,从前端入口到后台基础设施。

过去两年,我们在阿里几次重大活动中已经看到过类似的AI服务。但还从来没有一次像2017年双11如此大规模、全流程的普及使用。

这里不是介绍产品。我们想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阿里不是最早倡导AI概念、也不是最早上马AI产品的公司,为何截至目前,在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公司群体中,它能率先大面积、几乎全流程地采用AI服务?

你可能会说,双11嘛,它需要集中展示一些技术的储备,炫一下前沿的技术与服务。这种理解应该是很单薄的。我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AI展示了阿里的技术积淀。同时,里面还涉及到一种技术世界观。

过去几年,随着阿里的技术积淀持续溢出,阿里云等业务板块的独立(其实蚂蚁、菜鸟也都是一种技术形态),开始对外大规模输出。

种种智能化产品,更多出自阿里云之手,足以让人感受到商业的阿里之外,也有科技、智慧的面孔。不过,这里不会渲染太多技术。我更倾向于观察AI背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AI确实隐含着阿里的技术世界观。

马云多次讲过,技术重要,但如何运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更重要。这一点,你应该能从过去一段他对那种执迷开发AI围棋的评论里体会到。

这其实也是阿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有技术牛逼的公司,也有商业谋略炫目的公司,但能将技术与商业融合到今日局面,最为集大成的组织,非阿里莫属。两年前我也说过,阿里是全球技术要素最大的试验场、最大的商业化平台。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有稳定、集约的价值。因为,阿里这类公司能充分挖掘技术的商业价值,匹配成本与效率。

过去你可能体会不到,现在你看看阿里云栖大会,有多少围绕在阿里周围的全球软硬件科技巨头们,真的已经一目了然。

双11当晚,逍遥子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了技术与商业的融合,正是阿里三大优势之一。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幕?因为它善于发现现实社会中的难题与症结,而技术正是它解决问题的工具。阿里比许多公司更理解技术,运用技术。

当大多数公司不断讨论AI技术多牛逼时,阿里已持续不断地在自己业务场景中普及应用。

二、数据要素。

过去谈的AI几个核心要素,算法、计算、图像、语音等技术确实非常重要,但当你与具体应用场景结合时,会遇到落地困难,那是因为缺乏更多数据支撑。

尽管我不太认同马云对AI围棋的判断,但老实说,阿尔法狗们强调更多技术要素,忽视了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优势,也是目前全球产业界视中国为未来AI大国的关键支撑之一。

阿里本质上就是一个数据公司。而且也是目前全球数据维度最丰富的公司之一。之前它强调“一个阿里=谷歌+亚马逊+FB”,就是更多从数据维度辨析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

其实,“大数据”概念的诞生,就是与云化时代日益智能化的技术演进有关。

前面说的双11上10多款AI产品,背后无不对应着丰富的数据。有的偏重社交与自然语言,有的偏重海量商品与海量用户数据的精准撮合。而天巡这类更偏重幕后基础设施的运维大数据。

三、生态体系。

这个视角,你同样能从上述AI产品的分布里看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就是音箱,许多企业蜂拥而上。固然它是一个家庭智能语音入口、娱乐中心,也能触达一些生活服务。但这个更还是语音识别层面相对成熟后的产物,它并不是真正的智能产品。因为机器并没有太多自我决策的成本。

阿里丰富的智能产品,像是突然爆发一样。其实背后有它的生态体系支撑。这个规模庞大而又相当多元的开放平台组织,在商户、用户以及许多社会化服务数据打通、共享基础上,不但能匹配许多场景,还能体现一个个完整的服务流程。

阿里CTO张建锋说得好,双11不但是社会化大协同,也是人机大协同。未来的“生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应该进一步扩充,智能化要素应该获得与人几乎同等的要素价值。

四、阿里的边界。

这一层很难一下感受到。马云说,互联网无边界。但一个互联网公司始终都有边界。它的员工总数不可能无限多,它的管理不可能没有半径,它的每个产品甚至整个公司也都会有生命周期。

一句话,阿里并非无所不能。于它来说,有一个悖论:它的生态体系越庞大、越复杂、多元,它的技术、产品、业务版图、组织管理,每一步创新就会遭遇更大挑战。

举例来说,每个双11,GMV都有很明显拉升。这背后调动的种种资源,包括数据的力量,都不可能靠人力堆积实现。记得阿里3.5万人的时候,马云曾公开说暂停校招,背后应该考量了整个公司的效率以及每个员工的效能。那个阶段,阿里更需要完成内部整合,然后才能有新一轮有质量的规模扩张。如今它已经有5万多人。即便如此,面对未来愿景,尤其是服务20亿人的目标,如果只是靠人力堆积,不会有效率。

这是阿里的边界之一。它一定得靠技术创新。用种种智能的工具替代那些机械、重复、不用太多情感表达、相对标准化的服务。上面多款产品都有这种特征。

双11上,AI设计师“鲁班”,设计了4.1亿张商品海报。消费者的选品环节,阿里机器智能推荐系统当天为用户生成超过567亿个不同的专属货架;“阿里小蜜”当天承担了95%的客服咨询;“天巡”也很出色,24小时巡查数据中心,对亿万级的数据点进行秒级检测和故障定位,接替了运维人员以往30%的重复性工作……我相信还有更多服务,没有来得及定义成产品。

这次双11接受采访时,逍遥子提到,随着AI普及应用,更多人力会调整到那些非标服务部门,以及那些需要情感、创意驱动的领域,这会进一步提升、优化阿里整个人力结构。这种动向,是否意味着阿里未来会大规模缩减人力?它让我想起李开复过去一年不断渲染的话,说未来50%的工作、人力会被AI替代。

我个人并不认同李开复的话,更认同马云的观点。一是未来的工作形态,肯定跟现在的工作形态不同,一定有很多新的工种;二是常识告诉我们,历史上,无论任何技术革命,都不可能取消人的存在。

而未来一轮创新,很可能就是受益于AI的普及。因为,在我们看来,AI可以打破一个组织长期以来过于固定的智力结构,让知识、智力流动起来。

AI没有什么理想蓝图。它早就已经到来,并开始渗透我们的生活。阿里许多业务里早就已经智能化。双11只是集中展示了它的储备。我们之所以对这种局面熟视无睹,更多还是将AI看得太神秘,一定程度上过度提高了我们的期待,总以为AI到来之后,世界将天翻地覆。其实,即便AI进一步大规模普及,走向成熟应用,我们的生活依然还会酸甜苦辣。人被AI解放的一刻,他的面前也会出现更大更新的挑战。

在AI发展与应用上,我们需要阿里式的技术世界观。当然,这也不是否认阿里前瞻性的技术布局。过去一年多,这家巨头已经开始走出技术跟随业务的路径,在前沿的基础科学领域全力布局。

阿里双11成为AI秀,一点都不偶然。它标志着AI正经历着祛魅的旅程,从一种炫目的神话走向大众生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