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高校走进乡村 “蒲公英”点燃希望

2018-03-08 15:4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学科教研员徐锋指导孩子们在龙山县惹巴拉村写生。张莹莹 摄

近日,由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蒲公英行动”课题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蒲公英行动·湘西——广州美术学院师生乡村艺术教育视觉影像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影像馆开幕。展览通过“夏令营及工作坊影像记录区”“西兰卡普美术课堂”“蒲公英行动摄影作品展示区”“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育夏令营教学视频实录”4个部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广州美院师生携手乡村艺术教育志愿者,数次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当地老师共同推进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实践成果。

高校参与乡村艺术教育

据了解,“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是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蒲公英行动’于2003年在湘西开题启动,十几年来就做一件事情——让边远农村、民族地区的孩子获得艺术教育机会,帮助当地教师掌握艺术教学理念和方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卫和表示。

2016年、2017年暑假,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先后在湘西凤凰东就村、古丈老司岩、龙山惹巴拉村开展了“蒲公英行动”美育夏令营和种子教师美育培训工作坊。活动采取当地乡村教师携手高校师生志愿者一起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对当地民间美术形式的学习,加强对本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也让参与教师掌握了将地方文化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的方法。

“本次展览也是美术院校与基础教育的专业互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龙虎表示,我们鼓励更多师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艺术教育实践,提升自身艺术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带给高校关于乡村艺术教育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思考。

播散民族文化的种子

在“夏令营及工作坊影像记录区”,一部名为《飞翔惹巴拉》的纪录片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该片真实呈现了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惹巴拉村,10余名广州美院、吉首大学的师生志愿者和9名当地教师带领当地近80名留守儿童,共同开展为期6天的美育夏令营——湘西土家族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之旅。

“取名‘飞翔惹巴拉’是希望土家族、苗族文化能够飞向世界。”纪录片拍摄团队负责人余伟浩告诉记者,“蒲公英行动”通过美术教学的方式让少数民族文化在孩子身上得以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土家族、苗族儿童本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乡村艺术教育的现状,从而推动乡村艺术教育的发展。

高校师生志愿者们将土家族、苗族民间美术的种子播撒在惹巴拉孩子的心中。有的孩子说,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玩的美术活动;有的孩子说,没想到会有专门给我们农村孩子的免费的活动;还有的孩子说,第一次知道土家族故事里的八部大王、西兰卡普还可以这样画、这样表达……

回忆起今年暑期的美育活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美术教研员彭南波感受颇深:“我们龙山很多老师通过这个夏令营,学会了在当地寻找美术教育资源,并将之很好地融入了课堂教学。”龙山县五小教师穆永辉说:“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家乡,尽可能在课堂中多挖掘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让孩子们多发现一些家乡的美,并对家乡充满自信和热爱。”

民间艺人参与教学

本次展览还将湘西土家族美术课堂带到现场。在展厅特别设置的教学互动区域——“西兰卡普美术课堂”,为现场的学生进行了主题为西兰卡普的美术教学活动。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教师、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蒲公英行动”课题组成员张莹莹向记者介绍,在湘西开展活动时,志愿者团队还邀请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刘代英老人参与了西兰卡普的教学。“刘奶奶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花色的织锦,并把这些织锦图案的来历、寓意向学生娓娓道来,并嘱咐孩子们要学习美术,传承土家织锦工艺。”她说。

从2009年读博士开始就与“蒲公英行动”结缘的张莹莹,深深感受到“蒲公英行动”对乡村艺术教育的意义:“‘蒲公英行动’是真正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儿童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而开展的。”

“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是‘蒲公英行动’一个特色的活动方式。”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蒲公英行动”志愿者李羿蓉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将民间艺人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衔接在一起,是他们要去努力探索的。希望通过“蒲公英行动”推动民间美术进课堂,让民间艺人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李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