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际 >正文

外媒发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行榜 中国大学排名“大跃进”

2018-03-10 03:23    

9月30日报道 外媒称,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大学排行榜显示,在研究创新、推动工业和市场应用领域,欧美大学比亚洲同行仍更具竞争力。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28日报道称,路透社发表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所大学排行榜上,北美大学占了51所,欧洲大学26所,亚洲20所,中东有3所。

美国斯坦福大学再次蝉联冠军。位于加州硅谷中心的斯坦福大学,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该校毕业生中,很多人成为IT业领头企业的创办人,如谷歌、英特尔、惠普等。源自斯坦福的新技术和创意在全球学术界和工业界被频繁引用。这也是这一排行榜衡量高校创新的标准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也再次名列第二、第三。排在第四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具有近600年历史的比利时鲁汶大学位居第5。

此次进入创新高校前20名的亚洲大学中有两所韩国大学,分别是的韩国科学技术学院(第6名)和浦项工业大学(第14名)。

报道称,中国今年有3所大学进入百强榜单,分别是清华、北大和浙大。与去年相比这几所高校的排名都有很大进步,清华跃进15名,排名51;北大上升了10名,排在第60;浙江大学首次跻身百强,排在第100名。

分析还指出,亚洲高校总体上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大学长年经费不足。大学是日本科研重镇,但非常依赖政府拨款。日本经济增长停滞、通货紧缩已长达20年,投入高校的公共资金减少,意味着创新能力的下降。此次上榜的日本大学有8所,排名最靠前的是东京大学,排在21位。

报道称,德国有7所大学进入创新百强,包括慕尼黑工大(第40名),爱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第50名),慕尼黑大学(64),弗赖堡大学(81),柏林自由大学(86),美因茨大学(91),德累斯顿工大(97)。

2017年7月2日,清华大学举行本科生毕业典礼。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称中国大学全球排名迅速上升:“留学热”或将降温

9月7日报道 港媒称,在最新出炉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杂志“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内地大学表现出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跻身世界排名前30,是排行榜创立13年来的首次。内地共有7所大学打入200强。

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9月6日报道,排行榜前30名的精英大学仍然由英美垄断,美国占19所,英国占6所,瑞士和加拿大各有1所,亚洲地区共有3所,除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是内地大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表示,中国内地共有两所大学跻身前30名,其领先学府已跻身全球精英大学行列。内地往年排名较低的大学也进步神速:上海复旦大学跳升39名,升至116;而此前未进入前200名的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跃升至第169名及177名。另外,中国科技大学排在第132位,上海交通大学列188名。

另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9月5日报道,6所澳大利亚大学已经跻身世界前100所高校之列。不过有人告诫说,它们可能很快被中国的大学超越。中国大学的全球排名正在迅速上升。

墨尔本大学是排名最高的澳大利亚大学。在最新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杂志“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它的整体排名是第32位。

报道称,这个年度排行榜考察了7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所大学,并调查它们在教学、研究、论文引用率、国际展望和行业收入方面的表现。

该排行榜的编辑菲尔·贝蒂说:“今年的一个重要情况是,中国大学的排名继续上升,有两所中国大学第一次挤入前30名。”

虽然过去一年中澳大利亚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增加了15%,但贝蒂说,这一增长可能会因为亚洲大学排名的上升而受到影响。

目前,澳大利亚国际学生中有大约30%来自中国,有大约11%来自印度。

贝蒂说:“随着中国高教系统的改善,很多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留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而不是去海外念书。”

报道称,亚洲大学的崛起也会影响英国、美国等其他英语国家。

贝蒂说:“在这份排行榜中,澳大利亚不是唯一会被亚洲超越的国家。在今年的排行中,美国、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学已经被亚洲大学超越。这是由于亚洲大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声誉提高导致的。”

贝蒂还说:“语言可能是很多国际学生在亚洲国家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但随着亚洲的顶级大学跻身全球精英大学之列,亚洲的海外学生数量可能会增加。”

资料图: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们身着学士服在校门旁留影。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延伸阅读】中国须警惕传销黑手伸向校园 美媒:“商业邪教”瞄准大学生

9月29日报道 美媒称,在中国,一些“高科技企业”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承诺可以快速致富,还有的伪装成慈善团体以加入会员为诱饵或构建新产品销售网来行骗。这些团伙日益显现威胁:金字塔骗局(即传销——本网注)的扩散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和巨额资金,引发并加重了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广泛担忧。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27日报道,据非政府组织中国反传销协会称,现在有4000多万人掉入传销陷阱,可能还不止,仅今年夏天被捣毁的一个传销组织据称就有超过500万注册会员,另一个南方的组织至少收取了5400万美元。去年,当局调查了2800多万起传销案件,比2015年增长19%。

报道称,这种骗局形式多样,但中国媒体将最恶劣的称为“商业邪教”,因为他们伪装成精英企业或初创公司,雇用大学毕业生,利用高压教化策略,要求员工要有狂热的忠诚,有时候还会采取绑架或暴力手段来敛财。新会员要缴纳会费并说服其他人加入,他们拉的人越多,自己和老板赚的钱就越多。但如果退出的人太多或是没有愿意付钱的新成员加入,这个金字塔就会崩溃,其连锁反应就是许多家庭破产,增加中国金融系统压力。

帮助受害家庭寻找失踪亲属的刘利兵(音)也曾身陷传销骗局。他说:“他们承诺了发财梦,实际上,他们会给你洗脑,把你控制起来。”

报道称,中国一直担心传销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后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放松对经济的控制以来,这种骗局就在中国猖獗起来。但政府最近警告说,传销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社交媒体正在更加快速、更大规模地扩散。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他们承诺的高回报更具吸引力,尤其是中国普通民众缺乏可靠的投资选择。此外,最近北京发生的一起抗议活动加剧了一些组织鼓励的绝对忠诚对社会稳定产生威胁的担忧:示威者不是要求赔偿或调查传销,而是抗议逮捕其头目。

执法人员称,中国的传销骗子通常把重点放在老年人身上,而“商业邪教”则剥削出身穷人家的大学生,他们这样做是抓住了为避免失业而全力以赴的一代人的忧虑情绪。

在高校扩招后,中国现在出现了大学毕业生过剩和高薪职位短缺的问题,大学文凭曾是进入中产阶级的入场券,而现在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只能找到低薪职位甚至找不到工作。据中国媒体报道,近几个月,中国有成千上万年轻人陷入传销骗局,包括在天津的许多人。

报道称,这些组织非常善于利用中国年轻人渴望加入初创企业的心态,受害者经常被吸引到偏远的农村,住在封闭的社区,被灌输白手起家的神话。曾经的传销组织成员说,一些组织在热门求职网站上打广告,解释简陋的设施和条件是他们在培养一种“初创环境”。

四月,在中国西南部城市北海的一次打击行动后,被指控参与一个传销组织的人群遭警方拘捕。(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延伸阅读】北大出台“双一流”建设方案: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魏梦佳)北京大学22日对外公布,目前该校已制定“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并启动“30+6+2”学科建设项目布局,将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优势学科。计划至2020年,将北大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记者22日从北大获悉,目前该校已启动“30+6+2”学科建设项目布局,即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医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将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根据建设目标,到2030年,使北大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48年,将北大建设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主流学科全面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北大表示,学校正以综合改革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人事制度体系改革,深化学术体系改革,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

【延伸阅读】台媒称大学生活折射大陆变迁:入学装备从脸盆变iPad

8月25日报道 台媒称,30年来,大陆大学生“入学装备”从水壶、脸盆,到电脑、手机与iPad,今昔物质条件差异大,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8月24日报道,80年代,贵阳杨劲松考上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他带着自己的饭盒,搭了30小时的车远赴学校报到,“因为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当年,他家一个月寄来80元生活费,主要用于吃饭,少量用于买书与生活用品等。打饭只吃4毛钱的菜,有一点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酱牛肉要8毛钱。基本上没有校外的娱乐花费,平常的消遣就是打扑克,只有少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随身听或者吉他。

杨劲松说,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傻、很单纯,但回想起来“那种吃苦的锻炼很有意义”。他认为,相对之下,现在的大学生少有节俭、早日自立的意识。

90年代,李敏(化名)进入浙江某大学工商行政系,“当时就带着自己的生活用品去学校报到了,别的什么都没有,上大学后,我买了传呼机当联络工具,跟大家一样听卡带学英语”。

当时的大学生活已经宽裕不少,每个月生活费主要用于吃饭、穿衣,但电脑尚未普及,不流行网络游戏,消遣娱乐的项目仍有限。他回忆,“那时同学们不会一窝蜂去追求某个东西,生活很简单”。

2003年,开始出现手机,但还没普及。进入郑州大学学习的李虹含,一个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费就足够了,每天10元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大四时,他当家教赚了点钱,在现在看来不多,但已经足够让他开心很久。

近年,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王佳珍进入苏州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大一开学时,父母给她买了手机和电脑,同学们普遍都有的。王佳珍说,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500到2000元,除了必须的吃穿费用,也少不了一些人情支出,同学偶尔会在外用餐,而不少谈恋爱的同学,每逢七夕、圣诞节还要互送礼物。

如今大学生在外面工作的机会很多,王佳珍也做过很多,包括培训机构老师、主持与录音等,学校也有奖学金,自己存一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资料图片:新学期开学在即,不少大学新生忙着采购“开学装备”,笔记本、手机等电子产品迎来销售旺季。 新华社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