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建设文化名山 展现文化魅力

2018-03-10 04:26    

东莞观音山。资料图片

近日,由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办的第五届“观音山杯 美丽中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东莞樟木头观音山景区举行。

征稿启事发出后,截至评审开始,大赛共收到近7000份来稿。颁奖现场,《民族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石一宁应邀作主题发言,他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和理论积累,对“文化自信与诗性表达”进行了系统明晰的阐述。

东莞观音山已然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石一宁的文学之路,是从故乡的一座山中发端的。

“对家乡的关注,犹如老家那座高山,年少时站在山的顶端眺望,年长时如山对游子的凝望,总忍不住让我回望……”高眼山是石一宁故乡最高的山。林木繁茂,草长莺飞。山中,还深藏着他童年的憧憬。轻抚流云的高眼山,不易攀登。听说“到山顶可以望见南宁”,年幼的石一宁和小伙伴抵挡不住这份渴望,决意登山。一个夏日,他们壮着胆子沿着羊肠小道,登上了山顶。石一宁站在山顶齐腰高的茅草丛中踮起脚尖左右探望——除了山还是山,望不见南宁。

这一幕深深印刻在石一宁心里,成为他对故乡最深切的回望。多年后,石一宁把这份回望写进作品里,进而写到上林与徐霞客的足迹,写到刘三姐,写到三月三……创作了许多有关家乡文化与八桂文脉的作品。

在石一宁的感悟里,故乡是文学永恒的题材,是文学创作者的精神原乡。之所以永恒,是因为那里储存了太多的记忆。

同样因为文学的缘份,东莞观音山也走进了石一宁的记忆之中。

十月的观音山,山青水绿,游人如织。石一宁认为,东莞观音山的管理者把景区开发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仅留下了绿水青山,也让到观音山旅游的游客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最重要的还是观音山有文化的情怀。”

石一宁说,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自然美也是文学艺术的审美对象,因此文学艺术与大自然、与自然美有着天然的关系。文艺史上的很多优秀作品的特色,就是对大自然的杰出描写。自然美离不开自然生态的和谐,穷山恶水不会产生自然美,也很难引发文学艺术家表现的兴趣和欲望。

自然美景激发文学创作的热情,在石一宁看来,“文学为我们构建了一座精神的家园,让我们面对困难时获得信心和力量。”他说。

石一宁赞赏观音山对文学情有独钟,多年来与许多文学期刊一起做了很多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这对文学期刊是一种支持,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我觉得挺难得的,一个景区与文学结缘,并且坚持多年。”

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多年与文学结缘的坚守,让石一宁感叹,东莞观音山已然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创作需“再民间化”

石一宁认为,文学不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存在,而是一种语境化的精神生产。作家对生活的感知、对言说方式和艺术形式的选择,以及读者对文学的要求,都与时代语境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文学创作需要面对国际、国内的新语境。

石一宁说,“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韩少功在其论文《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作家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这两段话很能概括新时期文学初期语境中的“文学寻根”的目的与特征。进入21世纪之后,积极加入全球化的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文化发展方面,当下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优与劣的拣择,而是同与异的忧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的演进是双向的,一是文化的趋同,一是文化的回归,也就是与文化同一化保持距离的文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选择。”石一宁说,“正如尼采所认为,世界完全诞生于差异之中。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西方思想家对文化差异也颇多肯定。因此,关注文化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日益成为人类共识。”

在此背景下,石一宁认为创作需要“再民间化”。“‘再民间化’不是要求作家去写民间文学,不是再回到民间文学模式,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以新的目光去注视民间文化,以新的思考去解读民间文化,从中获得文化差异、文化多样性的新的发现,进而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新的意涵,呈现新的风貌。”他说。

作为此次“观音山杯 美丽中国”征文大赛的评委,石一宁认为,来稿中有很多以民间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这也可以看作一次对于民间文化的关注。他希望今后有更多作家在表现方式上也能更多地注意借鉴和吸收民间文化的独特表达。

●人物简介

石一宁,1964年生,广西上林人,壮族,评论家。现为中国作协《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副会长,曾任《文艺报》副总编辑。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文学研究专著《吴浊流:面对新语境》、评论集《走向文学新天地》、散文集《薄暮时分》《湖神回来了》、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