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作戏”还是“做戏”?

2018-03-10 11:10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今中国戏剧慢慢走入世界,是坚持本土化,还是迎合全球化?是坚持踏踏实实做好戏,还是闹闹呼呼作戏秀给观众看?

本场小镇对话我们一起思考:中国戏剧向世界打开大门,越来越多的中国话剧出现在各国的舞台上,海外观众究竟喜不喜欢?他们的喜好又是怎样的?有变化吗?我们在选择剧目时应该如何考虑?

10月27日,《中国戏剧向世界打开大门》名导与学者对话,带我们解读走向世界的中国戏剧。

剧作家,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总监,上海国际喜剧节总监喻荣军说:在中国这个阶段,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怎样来体现呢?既不能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去了解更多东西,你才能真正地走出去,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接受。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观众面对同一个作品时,它的视角可能也不一样。

在那么多年来,中国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我们的三大件,工夫、杂技、戏曲在国际上有很多的演出,但是国外艺术家可能更想了解当代中国在发展什么,戏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竞演作品当中为什么会有现代新的东西?我们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经典它常变、常新、以不变应万变,经典绝对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才是我们与经典作品与观众产生联系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现代性,就是能让现在的观众接受。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品位,可能我们在这方面和欧洲大国的交流很多。其实美国的文化和戏剧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今年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就是你能想到的音乐剧都在中国出现了,有无数个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举个例子,可能在不同的平台上面也会不一样。所以说你要是到中国来找合作的话,睁大眼睛,到中国来找到你想要的。

原歌德学院全球主席,现上海戏剧学院高级战略顾问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说:在做戏的时候我们不是寻找光滑的表面,要的是一种粗糙,一种纹理,而这种纹理能够更好使我们接受挑战,当我们把这个戏剧带到另外的一种文化里面,它们会更有意义。

加州互联艺术培训主任、导师;演员、学者;《评论的舞台》《第四场》评论家、资深编辑丽萨·泰勒·勒诺说:有人认为未来会是机器人的天下。但是我认为未来会被翻译所主宰。没有翻译,我们的交流会非常枯燥。我不想看到这样混乱的情况出现,我想看到新的想法。所以我感兴趣的是,在戏剧中的新想法出现,而获得这个得靠翻译。我指的是好翻译。在发生语言连接的时候,也就是翻译过程中会有细微的差别,可能是深层次的幽默感的缺失。很遗憾的是,很多世界级的剧团,他们花了很大努力做出来作品,但是没有很好地用其他语言翻译出来,那么这些努力是不是白费了?

丽萨·泰勒·勒诺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导演孟京辉说:我想请100个解放军来做戏曲,因为他们的肢体动作是有棱有角的,戏曲又是非常柔软的,把这个“柔”和“硬”结合在一起让他们演绎,比如《青蛇》。这个想法也就是刚开始,中国戏曲这么长时间有各种现代化,有各种内容,有各种题材的,有各种形式的,有各种唱腔的,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探索。

改编一个作品,你会考虑观众是否会有收获。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的,都要找到一个角度,你自己情感的角度。改编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改编的作品一般都是比较成功的作品,就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进行攀比,高度越高你就会摔得越惨。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华文戏剧专家,《剧场时报》网络版中国区主编罗塞拉·费莱丽说:我平时在欧洲生活工作,对欧洲大陆文化比较了解,德国对中国当代作品比较感兴趣,而英国相对保守的环境中所看到的经常是中国的戏曲,去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诞辰,所以有汤显祖的戏曲来英国演出。我当时在想的是,他们不是以中国戏剧家而是中国版莎士比亚的形象来英国交流,他的作品也不是《牡丹亭》而是另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我们就在想为什么对戏曲的了解要在某种在文化带领下、在西方语境的环境下来理解,而不是戏剧的本质。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