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扎实建设生态文明 多措并举推进改革

2018-03-13 06:34    

扎实建设生态文明 多措并举推进改革——访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生

中国发展网|王海龙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 欣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一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曾把山西省的秀丽景象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富煤缺水的资源禀赋,使山西省在历史上为全国能源需求和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亦面临资源过度损耗、生态严重破坏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多措并举直面多重生态问题。但是,在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不乏挑战和困难,如何正视并迎接这些挑战?目前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生进行了专访。

李海生表示,山西省坚持治理与建设并举,治标与治本并重,推动生态环境绿色打底、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浓厚,取得明显成效。

调结构治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中国发展网:进入“十三五”以来,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亮点?

李海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全局的摆位,与“五位一体”其他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纳入“十三五”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近年来,山西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扎实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山西省煤炭去产能2325万吨,全国第一;减产量1.43亿吨,占全国的39.5%。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占比72.9%,创2003年以来历史最低水平。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24.13%。天然气年抽采量和利用量均占全国92%,均位居全国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12.6%,全省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9%。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55.8%,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重点打好防治污染“三大战役”方面,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大生态”,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先后出台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分解落实到年度行动计划,环境治理得到有效保障,全省主要生态环境指标稳中向好,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紧紧抓住“控煤、治污、管车、降尘”4个关键环节,超额完成了分散燃烧锅炉、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工业堆场扬尘治理等任务。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实行饮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出台水污染防治“二十条”强化措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启动土壤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资源节约集约化方面,全面促进生产、生活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管理,全省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新建建筑已全面执行节能65%的标准,老旧住宅节能改造标准达到50%,山西省首个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项目已落户太原。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山西省以造林绿化、水生态治理和矿山修复等为重点,以超常举措加强生态建设,绿色正在成为“美丽山西”底色。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累计创建1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8个湿地公园、46处各类自然保护区,全省森林覆盖率2016年比2013年提高2.4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划定5600万亩永久生态公益林。

——在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方面,大力倡导绿色出行。2016年,太原市8292辆传统出租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临汾市市区运营的纯电动公交车数量已达到423辆。

——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方面,建章立制,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山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绘制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施工图。编写了《山西省省级空间规划研究报告》,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完善了山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四大挑战六大对策 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行进

中国发展网:山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李海生: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可以说,集生态脆弱和增长粗放于一体,是山西生态问题的重要特征,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严峻挑战。

——生态基础较为脆弱。全省50%以上国土面积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历史欠账较多。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9%,生态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有7.7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9%。水资源短缺,山西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属极度缺水省份。森林覆盖率低。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历史遗留欠账较多,生态破坏严重。

——结构性污染严重。山西省产业结构仍然以能矿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畸重,结构性污染的特征尤为突出。煤焦冶电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煤炭占山西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87.0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仅为3.19%。

——大气和水环境形势严峻。2016年山西省PM2.5、PM10平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升高7.1%、11.2%,是二氧化硫污染最重的省份,是烟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的省份之一,重污染断面占比达到28%。

——制度体系亟待强化完善。山西省污染者付全费制度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缓慢,资源开采与生态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尚未真正实现。

中国发展网:在您看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

李海生:对于山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更加高度重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处置煤炭、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加大对传统产业实施绿色改造力度,培育发展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重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大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坚决打赢三大战役,创造良好生产和生活环境。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将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位,确保督出实效。紧紧扭住“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关键环节,加强燃煤污染控制,加大超标排放整治力度,强化水体污染源专项整治,有序开展土壤环境治理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治理力度,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全力推进七河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将太行山、吕梁山建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示范区。到2018年底,完成59个采煤沉陷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率达到35%。“十三五”期末,努力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23.5%。

——树立全新资源观,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坚持节能减排和节约优先不动摇,积极推进工业、建筑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煤改电、煤改气、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

——坚持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使绿色生活理念深植于心,以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引领发展方式的绿色变革。积极构建绿色消费长效机制,努力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培养健康的节约消费方式,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家喻户晓的行为习惯。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做好环保工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围绕解决环保突出问题补齐制度供给短板,实施好《山西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推动生态环保工作更好走上法治化轨道。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三大红线”划定、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保垂管改革等任务。

改革方案顺利推进 示范区建设有条不紊

中国发展网:《山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一年来哪些规定落地情况较好?哪些较差?原因是什么?

李海生:在《山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58项改革任务中,国家在山西省尚未开展试点的有6项,国家层面尚未部署的有5项,山西省按照部署稳步推进的有47项,占到全部任务的81%。《方案》实施一年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健全。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起草了《山西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开展水流产权确权试点。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稳步建立。制定出台了《吉县等18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开展了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试评价研究工作,编制了《山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送审稿)》。完成了《山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送审稿)。开展了省级空间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山西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考核办法》。下发了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方案,对各市县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研究起草了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全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印发山西省《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计划》,对全面推进山西省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参与制定并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将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4市纳入了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进行管理。

——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研发了全省统一的“山西省排污权交易平台”,不断激活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山西省排污权交易“全指标、全行业、全省域”的目标。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山西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山西绿色发展统计报表制度(试行)》。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圆满完成配合中央环保督察保障工作。

方案实施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理解不深、运用不足,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先行先试、自主创新比较少。

中国发展网:芮城县、娄烦县、朔州市平鲁区、孝义市先后入选第一、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前这几个示范区建设情况如何?您认为有哪些措施是建设中的亮点?

李海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评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来,山西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要求,积极申报,芮城县、娄烦县和朔州市平鲁区、孝义市分别于2014年、2016年被选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各示范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建设方案,以加快发展为主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示范区按照批复方案的要求,积极解决“大气”、“水”等环境污染问题,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增强工业集聚度,淘汰一批能耗大、污染严重的劣质企业。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主题公园、生态景观大道亮化工程、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高。狠抓农村环境“三环三沿、四治四无”,着力打造出了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各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我认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主要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建章立制,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加大投入的结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