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真心实意惠民生 砥砺奋进谋发展

2018-03-20 01:10    

真心实意惠民生 砥砺奋进谋发展

——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五年工作综述

如今,漫步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巨大变化让人目不暇接:高架桥纵贯南北、横穿东西,公园因地制宜、依水而建,城市干净整洁、宜居宜业……触目所及,让人切身感受到“大湖名城”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梦想!百姓安居,则国家安康、社会和谐。翻开市房地产管理局近年来的“履职本”:一套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成投用,一项项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出台,一座座老旧小区改造如期完成……这些无不承载着我市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热望和期盼,折射出我市房产管理部门情系百姓、服务民生的工作实效。

民生优先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对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房产局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广大住房困难群体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住房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2014年,市房产局结合实际情况,锐意创新推进公廉并轨,积极探索公租房建设管理新途径、新方法,第一时间印发了《关于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通过对公租房建设和分配的精细化管理,率先在全省实施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运行、差别租金、分档补贴、梯度保障”,打造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公租房运营管理机制。

面对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市房产局全面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发展新模式,将公租房的保障对象逐步拓展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提供低于市场租金的公租房,一方面有效为“夹心层”提供了高规格、高标准的住房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园区企业引进人才、加快发展注入了长效“催化剂”。

在分配及后续管理环节,市房产局创造性提出失信惩戒制度化、分配制度透明化、物业服务菜单化等做法,让公租房成为政府服务弱势群体、温暖民心的招牌项目。在申请审核方面,通过建立“民主评议、申请承诺、一次性告知和诚信惩戒”等机制;在分配选房方面,引入第三方摇号并实行全程公证,确保分配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在信息公开方面,制定统一的业务流程和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办法,开通运行“合肥市住房保障信息网”,加强与保障对象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举报电话、意见箱、便民服务热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

五年来,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8.58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2.96万套,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5.62万套;已基本建成7.95万套,分配入住3.21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户1.17万户,发放补贴金额4041万元。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一幢幢保障性住房,不仅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也为合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承载力和吸引力。

物业提升 创造宜居生活环境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而要实现这一梦想,优质的物业管理不可或缺。合肥市物业管理工作起步于1995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市市情的物业管理制度体系,逐渐解决了困扰行业发展的诸多难题,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行业管理模式。

属地负责制度全面落实。以市政府印发《关于明确市区物业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为标志,从2012年起,我市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物业管理新体制,形成市局综合协调、各区政府属地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社居委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有效地防止了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目前,市辖4县1市、7个区(开发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物业管理科(处)或办公室,配备了专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7个区(开发区)的60个街道全部设立了管理机构,322个社居委都配备了1~2人兼职从事物业管理工作。

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大力促进市、区(市)县、街道(乡镇)三级物业管理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增强各级物业管理部门监管力度,推动物业管理行政监管属地化。继续加强在办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延续、晋升和外出承接项目时,要求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物业主管部门全面参与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加大联合监督检查力度。为构建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大力开展物业服务市场秩序整治活动,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侵犯业主权益、未取得资质、超越资质、挂靠合作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物业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公布、使用及管理办法。

设施设备管理水平提升。近5年来,市房产局采取全市集中组织、专题授课的方式,共对900余名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进行了系统培训;以《合肥市物业管理若干规定》、《实施意见》等文件出台为契机,在全市开展了物业宣传工作“进社区、进小区、进家庭”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按照“基层调处、一线调处、及时调处”的原则,及时解决物业矛盾纠纷;举办物业管理行业“首届岗位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物业行业学技能、练本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持续改善。积极采取专业化管理、委托属地管理等多种方式推进物业管理覆盖工作。一是对可以单独实施市场化管理的小区,或经整治达到条件的小区通过宣传引导,积极创造条件,把管理权交给业主,引导其规范选聘市场化物业企业管理。二是对规模较小的小区,由基层部门(街道、乡镇)牵头组织,采取集中几个小区“统一打包”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三是对不利于单独管理又无法和其他小区联合打包的小区,由街道或社区成立的专门为本辖区无物管小区服务的物业服务中心,进行维持小区基本的卫生保洁和安全巡逻为主要内容的物业管理活动。目前,已整治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由10%提升到80%,全市老旧小区管理长效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建筑产业化 绿色发展“多点开花”

把传统房建与工厂化生产结合起来,建筑产业化是一项创举。2014年以来,合肥市先后被列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大军中的领跑者。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作为全国试点城市,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健全的条件下,合肥市不等不靠,争取安徽省住建厅的支持,组织编制了《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试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导则》等国家和省市地方标准。同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及时出台《关于加强我市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管理的意见》确保预制构件生产和装配式施工质量。针对技术难点问题,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会,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进行论证、评审及验收,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主动上门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和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等方式,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中建国际、远大住工、宇辉集团、台湾润泰、浙江宝业、德国西伟德、杭萧钢构、中民筑友和合肥亚坤、望湖建筑、安徽建工集团、鸿路钢构、安徽罗宝、合肥仁创等一批产业化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全市建筑产业化年设计产能(PC)达到800万平方米以上。

试点项目加速推进。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各类公益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建筑产业化项目试点示范。截至目前,全市建筑产业化项目实施面积累计达65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经开区出口加工区公租房、新站平板显示基地公租房、中科大人才公寓、中科大专家楼以及花园大道公租房等已竣工投入使用;滨湖桂园安置房、蜀山产业园三期四期、兰州路公租房等即将竣工;湖畔新城、滨湖润园、滨湖沁园安置房、万锦花园及中央公馆商品房等正在建设之中。2017年还将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200万平方米。

落实新政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今年7月份,住建部批复同意合肥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工作,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向全国推广。随后,我市正式发布《合肥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住房租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

培育市场租赁主体。组建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国有平台公司,鼓励民营的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鼓励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物业服务企业拓展住房租赁业务,延伸服务链,发展现代租赁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加租赁住房供应。通过新建、改建、盘活、划转、购买、经租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探索租赁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和土地竞拍新模式,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的有效途径。构建住房租赁服务和监管体系。从税收优惠、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开发企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住房租赁消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形成公共租赁住房与市场租赁住房互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公积金政策,发挥支持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

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保基本、促公平、多层级、可持续的住房租赁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国有租赁企业为引领、社会租赁企业为基础、个人租赁为补充的住房租赁服务市场,基本建成信息共享、功能完备、监管有力的住房租赁交易服务监管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