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这两个实验,足以颠覆你的育儿观

2018-03-22 02:37    

Harlow与他的小猴子们,可能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那些小猴子刚出生就被带离母亲身边。Harlow为它们制造了两种“假妈妈”:一种,是铁线绕成的坚硬妈妈,但铁线妈妈那里有奶瓶(还有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种,是软布做的柔软妈妈,这个妈妈只有触觉抚慰,没有奶水滋养。

当时的假说,是“有奶便是娘”——动物也好,人也好,都应该会更依恋那个给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顾者。

但那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们,却紧紧抱着没有乳汁的“软布妈妈”。

它们当然会饿,在饥饿驱使下,它们会找到“铁线妈妈”吮吸,但只要一填饱肚子,它们就会尽快回到“软布妈妈”那里。绝大部分时间里,小猴子都紧紧依偎着“软布妈妈”。

Harlow又(丧心病狂地)做了第二个实验,他把会发出巨大声响的、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子,看看在惊吓之下,小猴子会在两个妈妈之间作何选择。

小猴子们果然大为惊骇,它们毫不犹豫地奔向了 “软布妈妈”,用尽力气抱住她,好像能从这个假妈妈那里得到安慰与保护。最终,它们在“软布妈妈”身边平静下来。

甚至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铁线妈妈”相处过的小猴子,也会优先选择“软布妈妈”。

Harlow还(毫无人性地)做了第三个实验,这次的小猴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跟任何一个“假妈妈”或其他幼猴相处的经历,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得到食物而已。

八个月“无母亲”生活后,这些小猴子也被放进有两个假妈妈的笼子里。当可怕机器人出现时,这些小猴子又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是,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假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假妈妈相处的经验。它们往往绝望地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尖叫不已,这是它们安抚自己的办法。这些行为,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不但如此,这些小猴子长大后也几乎无法融入猴群,它们更胆小,更惧怕其他猴子,有时它们又敌意过重。无论怎样,它们都无法跟其他猴子好好社交、和平共处。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这些小猴子里的雌猴后来即使当了母亲,也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幼猴。

Harlow的后续研究发现,一旦小猴子们在出生后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大概相当于人类婴儿出生后和母亲分离超过6个月——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伙伴相处,它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猴子,某个“关键期”被永远错过了,有一扇门被永远关上了。

Harlow的结论是,母亲对于小猴子(以及人类婴儿)来说,绝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亲所给予的安慰和保护。在生命初期,母亲成为一个“安全港”,于是幼兽们在惊惧烦恼痛苦时会回去母亲身边,那里也是它们平静下来后重新出发、去探索世界的基点。而没有“安全港”的幼兽,只能一直呆在绝望中,紧紧地抱住自己。

这些实验,影响了后来的“安全依恋研究”,也改变了无数人类婴儿的命运。

在这些实验出现的时期,一些研究者正在提倡减少“非必要”的母婴接触,一是为了卫生,减少母亲将病菌传给婴儿,二是为了避免“宠坏孩子”,担心一哭就得到安慰的婴儿会太过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过黏人无法独立。

Harlow的猴子实验与后续的一些婴儿依恋实验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曾经被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更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上述内容摘自微博@游识猷,略有改动。)

除了猴子之外还有另一个外国的经典实验:冻脸实验。

被试是一对母子,婴儿大约七八个月,坐在宝宝椅里,妈妈坐在宝宝对面大约保持50cm的距离。刚开始母婴正常互动,宝宝做鬼脸妈妈也做鬼脸,宝宝发出声响妈妈也及时回应宝宝,两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在互动了一分多钟以后妈妈需要收起自己所有的面部表情,也不发出任何声音,就面无表情的看着宝宝。

宝宝刚开始是愣住了,然后试图再次用滑稽的声音和鬼脸来唤起妈妈的回应,在尝试了很久以后发现妈妈依旧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淡漠的看着自己,宝宝崩溃了,开始极度痛苦地抓自己的脸和头发,并且放声大哭。

这时妈妈会被允许再次回应宝宝,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和安慰的声音里逐渐恢复平静。

实验结果表明,单单照顾生活起居是完全不够的,尤其是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回应,及时的回应。

这两个实验都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镜映。

婴儿是从妈妈的眼神里构建出自己的样子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妈妈就能及时回应她的任何反应,并且回应相对温柔健康,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

如果妈妈面对孩子经常是暴躁的厌烦的或者抑郁的,那么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令人讨厌的。

如果妈妈不管孩子,不回应孩子,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况,婴儿就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这种情景对于婴儿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他不确定自己活着。

如果长期处在没人回应的状态里,就为日后的严重精神疾病打下了基础(就如猴子实验里完全没有接触过母亲的小猴子一样)。

今天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冷处理、惩罚毯、哭声免疫,其实都是部分在告诉妈妈们,你需要把你的孩子单独扔在那里不要去回应他。而这种没回应是真的不适合于一岁以内的小宝宝的。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他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两岁左右)的时候,你如果真的不想理他,可以尝试在解释清楚以后再让你们分开独处一小段时间(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心情特别不好,需要一个人冷静一下,现在没能力安抚你。)

如果妈妈情绪状态特别不好,比如长时间处在抑郁或者躁狂状态,没办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回应,那就尽量邀请家人参与育儿,人多一些,就给每个人都有缓冲和调整的时间。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要让孩子一个人待一会儿的话,请你清楚没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此时状态不好,没办法或者不想去回应孩子,这是完全可以的。可千万别说你把他扔在那里哭是为了他好,这真不是为他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