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起步于螃蟹,但不止于螃蟹!”来阳澄湖,听他们讲述与螃蟹的不解情缘

2018-03-27 12:39    

阳澄湖是太湖平原第三大淡水湖,分属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昆山市巴城镇等6个镇(街道),其中,阳澄湖镇55.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7%。阳澄湖养育了大闸蟹,也孕育出了舌尖上的“蟹经济”。大闸蟹养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并构成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巴城镇的新一代“蟹经纪”

孙顺,1986年出生,江苏昆山人,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巴城镇绰墩山村、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软件园工作。2012年9月,辞职从事大闸蟹销售工作,将电商、微商等新型销售模式应用于大闸蟹销售中。

秋风起,蟹脚痒,金秋十月,正是吃大闸蟹的好时节。“9月25日-10月5日,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中秋、国庆前一段时间卖出的大闸蟹估计5万只。”孙顺,这位“85后”小伙子,他不仅是昆山巴城镇阳澄湖蟹业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也是新一代“蟹经纪”。

16日,刚忙完螃蟹绳子挑选的孙顺告诉记者,今年在螃蟹的质量和配套的包装上会更加讲究。“捆螃蟹的绳子也讲究环保,我们父辈最早的时候用白色塑料线,今天开始,我们把有颜色的麻绳全部改成了纯白色,没有染色,纯天然还环保 。”

调整后

调整前

孙顺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巴城镇绰墩山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此后,他又被选调至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昆山软件园等单位工作。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孙顺工作“稳定”,也很“体面”,但事实上,孙顺却有着自己的梦想。

2012年,本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孙顺辞去了昆山软件园办公室副主任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家族的蟹生意中。孙顺并没有在父亲的江南阳澄湖特种水产有限公司里上班,而是注册了公司、申请了了“一品天下”蟹品牌,并新建一个“舌尖上的阳澄湖”网上交易平台和“阳澄湖一卡通”蟹卡,包括网站和手机提货平台,自己当起了营运总监。

“一方面,父辈年纪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自己也看到了螃蟹的销售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孙顺说。

如今在街头公交站台和广告栏,只要用智能手机一扫描,就可登录“舌尖上的阳澄湖”,看到螃蟹的规格、公司联系方式、提货平台等详细信息。

孙顺说,网上销售与实体销售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高效、便捷,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阳澄湖一卡通”提货卡,送人、自用皆可,扫描二维码就能轻松进入“舌尖上的阳澄湖”网络平台,然后根据卡号和验证码就能实现自助提货,整个交易基本能在2~3分钟内完成。

就这样,孙顺不断创新销售模式、拓展渠道,目前,已和当地的50位蟹农“结盟”,在全国已发展了大闸蟹代理商300多人。“2014年,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交易量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孙顺笑着说道。

谈到这五年的转变,孙顺表示,公司之前主导“走量”,一天发一千多份,后来发现只做量是不行的,他敏锐的嗅到追求品质的客户会越来越多,于是孙顺开始注重品质,追求品牌方面的打造,从15年开始,近两年的销售目标也逐步缩减。“一年做个几百万就够了,现在先把‘舌尖上的阳澄湖’品牌树立起来,然后依托大闸蟹的销售渠道,再做阳澄湖周边产品。”

“起步于螃蟹,但不止于螃蟹。” 在外人看来,一个“85”后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算很不错了,但孙顺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不仅开了花店、女装店,自己的农庄也在成型中,逐步做出一年四季的产业链。

“蟹壳里做道场”的新生代阳澄湖蟹农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阳澄湖位于苏州城东北,是中国最知名的大闸蟹产地。陈东家世代住在湖边,从爷爷开始就以养蟹为业,至陈东时,已是第三代。

15日,天还没亮,家住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的陈东就驾船驶向湖中,从围网里拉起一只只肥硕的大闸蟹。“今年天气好,蟹的个头比去年更大,价格也更高了”。掂量着刚刚出水的蟹,陈东高兴地说道。入行5年,他已然是一位熟练的蟹农。

5年前,陈东还是一个在外奔波的销售员。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怀孕的妻子,陈东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接过了祖业,成为了一名新生代蟹农。然而从一开始,他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围网养殖面积缩减。

捞上来的大闸蟹经过一番包装,就要发往全国各地。钟升 摄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保证饮用水安全的考量,近年来,苏州市政府逐步减少阳澄湖内的围网养殖面积。陈东家的养殖面积也从十几年前的一百多亩缩到现在的仅十亩。他意识到,不能再单纯地靠养蟹糊口了。

陈东接手后,把父亲用来招待客人的2个包间重新修缮了一番,并扩充到12间,开始做起农家乐的生意。春天吃塘鲤鱼,夏天品“六月黄”,秋天尝大闸蟹。比起以前只有收获季吃蟹,“赚钱的时间点多多了”。

此外,陈东还会带着客人去湖里看如何养蟹、捕蟹,“把传统的养殖业做成服务业”。从口腹之外,令客人感受到大闸蟹的乐趣。随着网络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陈东也打破了父辈们坐等客商上门收购的习惯,开始将大闸蟹卖向全国。

“黄金周”期间,前来游玩的客人每天要消费掉陈东家200只蟹,另有200只每天发往全国各地。7天时间,光农家乐一项每天就有2到3万的收入。有些客人专程从东三省、云南等地赶来吃蟹,其中不乏年年赶来的回头客,甚至还有外国客人慕名而来。

今年,为了应对养殖水域的减少,陈东加大了养殖的密度,并给自家的养殖围网中装设了一台增氧泵,令大闸蟹因缺氧而死亡的概率大幅降低,“几乎没死几只蟹”。收获时,陈东一算账,受养殖效率提升、大闸蟹个头更大等因素影响,虽然产量低于去年,收入反而增加了。而且,“这5年,年年上了一个台阶”。

如今在阳澄湖畔,农家乐已经成为了一项新兴产业。钟升 摄

如今走在阳澄湖镇,每户农家前都有一只垃圾桶。污水管道的改造这几年也遍及了各家各户。曾经门前屋后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乡村,已变得清新干净。镇里还渐渐出现了公共自行车、帐篷租赁等旅游服务。加上政府组织的油菜花节、彩稻节等旅游项目,到阳澄湖已不是过去的“除了吃螃蟹,还是只能吃螃蟹”。

苏州阳澄湖大闸蟹的前世今生

阳澄湖是太湖平原第三大淡水湖,分属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昆山市巴城镇等6个镇(街道),其中,阳澄湖镇55.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7%。

上世纪90年代之前,阳澄湖里是没有人养蟹的,都是捕捞野生蟹。为了捕蟹,人们利用蟹的趋光性,在港湾间设上一些用竹编的闸,晚上在竹闸上放上灯火,这样螃蟹见到火光就会爬上竹闸,人们就可以在闸上捕到螃蟹了。因此人们把这些湖蟹称作“大闸蟹”。

而位于苏州市区东北部的阳澄湖,是距离长江入海口最近的较大浅水草型湖泊,具备了适合大闸蟹生长的天然条件,因此这里的大闸蟹肉质独特、味道鲜美,逐渐成为蟹中佳品,名扬天下。

阳澄湖镇人工养殖大闸蟹始于80年代末,1997年10月,国务院农业发展中心、农业部中国农学会授予阳澄湖镇“中国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之乡”称号。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肉质膏腻,煮后呈亮橘红色,口味鲜甜。

阳澄湖养育了大闸蟹,也孕育出了舌尖上的“蟹经济”。大闸蟹养殖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并构成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