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 >综合体育 >排球 >正文

畸形赛制惹争议,女排联赛正在开倒车?

2020-02-28 09:31    

在国内,女排被赋予了许多超越竞技层面的意义,也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女排热——这股狂热总会在奥运会、世锦赛期间沸腾,又随着国内女排联赛的开幕,反而渐渐平息下来。被视作“排超元年”的2017年,得益于资本力量的大力投入,女排联赛的职业化之路似乎终于等来了历史转机,赞助商的大批入驻、从央视到地方台的转播覆盖、商业层面的赛事运作,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局面。但如今,一切似乎戛然而止。

为了在来年让步国家队集训,新赛季女排联赛的赛程大幅压缩,首阶段赛事直接由过往的主客场制改为赛会制。七天六战的密集赛程之下,为避免各队奔波劳顿,所有球队被划分为两大赛区,赛场则分别选择了辽宁与上海。

短短一周时间,14支球队交错对阵了42场,这恰好是上赛季排超联赛首阶段历一整个月的比赛数量。其中,没有任何一场透过传统电视直播渠道向球迷展现,就连成本低廉许多的网络直播也仅登陆了两三个平台。也难怪,当女排联赛首阶段全部争夺于上周落幕,社交媒体上毫无声息,就连批评声都难以寻觅。

空旷的“中立”球馆

上周一下午,坐落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体育馆新馆内,上演的是苏浙女排间的强强对话。伤病与老化制约了浙江女排此前的表现,倘若这场再失利,这支一再溃败的传统强队就将无缘小组前四。如此量级的对抗,换作一年前,在苏浙任意一方的主场,都注定是一票难求的局面,何况江苏阵中还有张常宁这样的“流量担当”。但在这样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在这样一座“中立球馆”,除了北侧看台约莫二三十位江苏球迷组成的小小方阵,仅有少数观众稀稀落落地点缀着空旷的球馆。

一年前,女排联赛还散发着浓郁的商业化气息,如今已难觅影踪。没有现场主持的引领助威,作为职业化赛事象征性元素的拉拉队、吉祥物集体缺席,静谧的球馆让裁判员与队员的交流听起来格外清晰,而场内最洪亮的声音则来自两队替补席上的呐喊。场面之“原始”,仿若一场校园比赛。场内尚且如此,球馆之外的气氛更是寡淡,一路上始终见不到任何宣传海报。既然赛会制是出于对国家队集训安排的妥协,或许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一刻,宣传就已不再需要被考虑。毕竟,这样倒退式的赛制改革越广为人知,联赛就会陷入越汹涌的舆论质疑。

当然,持续一周的首阶段赛事,嘉定体育馆新馆倒也并非始终冷清。作为上海赛区唯一拥有“主场优势”的队伍,上海女排的所有比赛均被安排在了夜间的黄金档。尽管交通便利度与地处市中心的卢湾体育馆有差距,但依靠过去数年来上海不断复苏的球市作为保障,以及一流的场馆设施和最低仅40元的亲民票价,这些夜间场赛事还是吸引了不少球迷现场观战。

但也正是因为目睹了女排联赛还有如此吸引力,才更让关心这项运动在国内发展的人感到遗憾——倘若将赛制精心设计,女排联赛本该有着更昂扬的发展势头。

密集赛程下的无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