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现实版“赵医生”你见过吗?

2018-03-28 02:53    

青年医生:郑汉龙

个人简介

郑汉龙,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医学部特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英文文章3篇,已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口译三级。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体育运动上也不落下风,多次参加铁人三项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高大英俊有魅力,聪明爱学有情趣,这妥妥的就是《欢乐颂》里“赵医生”的现实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郑汉龙同学,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要当医生》的采访摘录,和郑汉龙一起体味小医生的大责任。

1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访谈:

Q

主持人:一般来讲学医有一定的渊源,或者受世家的影响,你是怎么做这个人生的选择的呢?

郑汉龙

我爸是皮肤科医生,小时候我经常跟我爸在医院呆着,三、四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假如我是医生》,当然有点幼稚,畅想自己是一个心外科医生,发明了一些手术方法、细胞移植等,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还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后来高考我报考了北医的8年医学制,而且专业不服从调剂,也就是说我只报临床医学。

Q

主持人:医学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需要动手,需要引导才能达成医学技术的薪火相传,能介绍一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吗?

郑汉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剖学系的张卫光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副主任),我们当时上解剖大课的时候一般都是下午,下午学生都特别容易犯困,但是我们听张老师的课很少犯困,他和学生互动特别积极,比如和我们讲《神经信息系统传导通路》的时候,他会把学生排成队,大家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张老师平时和我们关系特别亲近,我们可以当面喊他光哥,而且我们坊间流传一句话,可能北医每个学生都知道:信光哥,不挂科。张老师对我们教学非常重视,我非常敬佩他。

Q

主持人:对待死亡有没有自己的感受?

郑汉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北大人民医院专科的时候我管过的一个做肺癌的老爷爷。其实他的肺癌癌灶非常小,手术也非常小,但是手术导致了一个非常罕见甚至可以写在文献中的病发症急性肺间质纤维化加重,我们谈话的时候谈到这个风险,但是没想到还是发生了,我们看着他本来在病房里活蹦乱跳的,突然有一天胸闷憋气加重了,看他已经不行了赶紧送到重症监护室上呼吸机,老爷爷带上呼吸机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问我们:我还能回大连吗?后来没有抢救过来,几天之后就去世了。这是我送走的第一个病人,我心里觉得挺难过的。

Q

主持人:最近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是关于医患关系的,如最近武汉钟南医院在抢救过程中剪开患者衣服,后来衣服弄丢了,患者父亲要求赔偿。在这个过程中跟帖很多,但是医生没怎么发声,不知道你对这样的事情有怎样的看法?

郑汉龙:剪衣服这件事还是很寒心的,因为骨科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经常有车祸伤、骨折之类的,要把衣服剪开。

Q

主持人:为什么要剪开,脱下来不行吗?

郑汉龙:那时候太紧急了,比如说来了浑身是血,来了衣服必须要剪开,或者是骨折了为了更好的暴露骨折的伤口,看看皮肤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脱下来,患者是配合不了的。

Q

主持人:如果是一件很贵的衣服,你还会剪吗?

郑汉龙:龙袍也得剪。

Q

主持人:我们了解一个医学生或者一个医生在成长过程中工作特别繁重,不得不在私人情感上做一些割舍,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时刻?

郑汉龙:我还是挺亏欠我爱人的。记得有一年她得了脑炎在北大医院住院,时间挺长,她病情稳定下来的时候,我正好我赶上一个必须参加的出国交换项目,当时真的舍不得走,但是她支持我说:你去吧,我没事,我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了。走之前我跟她说:等我回来咱俩结婚吧。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非常愧疚。

Q

主持人:在你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可能会有些人有心的或者无意的给你带来巨大的帮助,唤起你的感恩之心的,在你心里你脱口而出能想到谁?

郑汉龙:感谢的人太多了,非常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周一新教授。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外科医生,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周老师对我的学业非常关注,同时也很关心我的生活,时常鼓励我读一些英文小说,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感激周老师对我的帮助!

Q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健康中国2030健康规划纲要,到2030年中国的整个卫生环境,包括我们很多宏伟的目标都要达成了,我相信到那会儿你也是独当一面的专家了,所以设想一下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汉龙:我觉得还是各个方面都均衡一下吧,就好像我们北医的詹启敏院士对我们提出的四点期望,希望我们未来能够成为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医学人文学家还有医学科学家。我就希望我把自己的专业领域做扎实,在做出一定成就的基础上,在科研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作为。

这就是他,一个踏实,奋进的青年医生。

在导师眼里他是这样一个人:“按照他的年资,他的医学经历并不多,但遇到问题,他并不逃避,而是尝试去搜集资料解决它。他又比较善于沟通;同一个话题,他与年长的人、同龄人都能进行探讨,从不同的人那里汲取营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品格。”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周一新教授

标签:现实 医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