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出身“草根”的张瑞根用什么征服了艺术的最高殿堂?

2018-03-28 04:30    

做让时代信任的人:探一代水墨工笔大师张瑞根的多样流年 ——访水墨工笔大师张瑞根

张瑞根作画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此话改编自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定,则事成”,对于这个说法,张瑞根也是深以为然,回首他的一生,可以说每个时期都离不开绘画,正是因为如此,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张瑞根总是能在人生的浮尘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孩童时期的张瑞根就对绘画十分痴迷,少年时期在上海市青创班坚定自己的理想,哪怕身处文革动荡年代也一直坚持绘画,80年代回到上海后,遇名家指点,多年的厚积终于迎来了爆发,其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获得多方名家赞赏,2016年在故宫举办张瑞根水墨工笔画展览,使之成为海上画家中,第一位走近故宫举办画展的当代画家。

张瑞根

我们在上海的金泽工艺社见到了张瑞根,平易近人、面目安定、处事从容,这是见到这位艺坛泰斗的第一印象,而更为可贵的是拥有30多年艺术耕耘历史,临摹了无数国宝级书画作品,更凭着故宫藏画临摹的出色技艺而闻名全国的他如今依旧保持着那颗执着、孤独的艺术创作之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在故宫举办个人画展,取得这样的成绩说不欣喜是假的,但更多不是因为它带来的名利,而是外界的认可对我产生的鞭策和鼓励作用。”

张瑞根工作室

张瑞根工作室

在临摹的道路上坚持15年,不理俗世,如今依旧笔耕不辍,从水手到一代水墨工笔大师,出身“草根”的张瑞根用什么征服了艺术的最高殿堂?从他的寂寞人生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艺术启迪?为什么说绘画艺术的传承需要临摹高手?这次记者有幸专访到这位艺坛大师,近距离的领略到他的别样人生。

张瑞根接受记者采访

天性爱画

张瑞根的学艺道路和众多有成就的画家不同,既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学校,也不在艺坛大师门下学艺,其在艺术上的造诣多源于个人心得体会和钻研。早在孩提懵懂时期,张瑞根就对绘画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向往,旧时的糖纸、明星片、香烟牌子、小人书都成为了张瑞根的临摹对象,画着画着就想不断地了解,直到中学时期,才开始萌发了研究美术资料的想法,“当时呢自己就买了点书,能够看到点资料,对中国美术史基本有所了解,尤其是中国绘画史,自己懂了一点。”中学时期对绘画历史的系统研究,为他后来的临摹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瑞根作画

张瑞根从素描到传统画的转变,皆因为到了朵云轩,上世纪80年代张瑞轩来到朵云轩学习,当他看到展厅陈列的传统画,就深深被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超以象外的绘画风格所吸引,“看到朵云轩的传统画,就爱上了中国的传统画,这时候能够理解到,我们学习的美术学校里面,老师教的素描,同中国画一相比,距离相差很远的,所以我想正正经经从中国画开始着手,自己就开始琢磨。”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张瑞根可以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临摹每幅作品前,他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观摹、去鉴赏。1974年张瑞根因为文化大革命插队到江西上饶,白天劳作,晚上的空余时间他也不忘作画,日复一日,未曾间断,因秉持善念,为人谦和,加上他在艺术上的勤奋和努力,绘画也得到了家人和队友的支持,远在上海的父母会定期给他邮寄绘画资料和珍贵的宣纸纸张,下乡6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和学习。这期间,张瑞根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尽管还不是正统的学习,但也进入了临摹的初级学习阶段。

张瑞根作品

在艺术创作领域,其实不难发现,许多的名家大师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其站在成功的舞台上,最令他们回味的恰好是积累的那么一个过程,“知识各方面是积累的,绘画也是要积累的,要多画,画了以后逐步逐步有点领悟。”回忆起在江西上饶的那段积累岁月,张瑞根也是颇多感慨。80年代的上海已经较为开放,由于高考的失利,张瑞根回到了上海,当时社会的文艺氛围较为活跃,且书店里的绘画资料也比较全面,犹如雨后逢甘霖,张瑞根在此期间吸收了大量的绘画营养。

张瑞根作品

遇伯乐,华丽转身

回到上海的张瑞根深受艺术环境的熏陶,单位领导也对青年艺术活动十分的支持,经常邀请国内的知名画家给大家授课,但张瑞根并不知足,原因是当时整个社会氛围都处在研究写意画的热潮,而他本人却对水墨工笔画情有独钟。1983年底,张瑞根进入上海博物馆,开始研究对临,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过,直到85年,他遇到了此生的伯乐——当代艺坛巨匠谢稚柳。“谢稚柳带了外宾看了我坐在小凳子上画画,他说你这个太吃力了,你有空了过来找我,4点钟左右,我在楼上,后来我就去了,这时候我还不认识谢稚柳,谢稚柳看了我的画说,‘我看你这画眼光是蛮好的,对临,临的也比较正,但是你这样临啊很吃力,我给你资料。’”没有安排,也没有刻意,张瑞根和谢稚柳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谢老留下的资料在当时尤为珍贵,虽然张瑞根未拜在谢老门下,但出于爱才之心,谢老对张瑞根可谓是照拂有加,甚至比自己的弟子更为亲近。

1988年张瑞根发现自己对佛像有着不一般的感情,佛门中的禅宗思想,与张瑞根的为人和艺术创作理念十分的吻合,在结识明阳法师后,他便皈依佛门了,他绘画的佛像入木三分,加上明阳法师的题词,作品常常作为明阳法师与国外友人相互赠送的礼品,渐渐地,张瑞根的作品在艺术圈内已经小有名气。

张瑞根作品

张瑞根作品

机会总是留给勤奋且有准备的人,1990年,出身“草根”的张瑞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身,他的绘画作品首次走出上海港,由企业出资到朵云轩办个展,而且还实现了对外销售,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有点轰动的新闻。

张瑞根作品

立足于勤:艺术没有捷径

个展过后,张瑞根并没有被收获的名利所绊住,而是开始反思,“自己感觉里面还缺好多好多东西,虽然这个作品在朵云轩展厅里展过,而且有几幅大的作品,我办展览的时候众多知名艺术家帮忙题字,鼓动、促进我,但我觉得作品的毛病是很多的。”后来谢老过来,提醒他要多做功课。以张瑞根当时的名气和声望,若想简单的混迹于上海的名流圈易如反掌,但是谢稚柳这时候却告诉他,“上海圈内的任何活动你都不要参加,就把自己的功课做好,60岁之前,不要在外面做任何活动,只要你的功课做好了,任何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正是谢老先生的这一番提点,张瑞根逐渐定下心来,一心一意开始了对中国历代名家的临摹,即使在外人看来单调、乏味、枯燥,但是张瑞根乐在其中。

张瑞根作品

“我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直临摹,临到50岁,临到现在还在临,60岁了,我遵循老先生的意见,一直临摹到60岁”。艺术没有捷径,所有的成就都是因为勤奋。天道酬勤,上天对于勤奋的人也总是格外的眷顾,2005年,张瑞根在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斌的引荐下,联合故宫、文物局、博物馆理事会、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等5个组织在上海为张瑞根举办故宫历代名画临摹展,并得到了张文斌的高度评价,将其作品称为“下真迹一等”,而这样的评价对于张瑞根来说除了鼓励更是鞭策。临摹功课做的扎实,修身养性,个展成功之后,在艺术上已经颇有造诣的张瑞根依旧没有停止勤奋的步伐,在强大专业知识的支撑下,张瑞根更加注重研究临摹字画的内在精髓,力求读懂、还原历史最真实的内容。

张瑞根作品

如影随形:艺术先传承后创新

艺术传承,先有传承后有创新,最起码要了解作品里面的故事。“每幅临摹名画背后的故事都是很多的,了解好以后自己深入进去,如果理工类作品,你就要变理工类,你不能有自己的风格,如果你自己的风格代进去,那完了人家一看不是理工类。”绘画没有自己的风格,乍一听不符合艺术领域的常规规律,但临摹水墨工笔,在原则上必须与原有的作品相吻合,每幅名画背后的内容都很多,笔墨也比较丰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高超的绘画技巧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作品,张瑞根认为,早期的国画和现代画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古时的画家作画只供消遣不讲功利,尤其是宋、元两代的大画家皆是进士出身,仕途意向很空,均属全才,故全部的心力均用于绘画研究上,故其绘画成就在历朝历代中最高,因此,他认为,你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了解古文化,才能深入到绘画中去,传承而后创新,学无止境,方可至静至美。

张瑞根作品

张瑞根作品

谈及“摹客”和“创客”之间的关系,张瑞根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他最大的不同在于临摹时间花得长,功夫下得深,以50岁为分界线的话,之前是“摹客”,之后才是“创客”,采访当天,我们有幸观赏张瑞根的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其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已十分震撼,在宣纸上展现的笔之韵、墨之美,已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除此之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张瑞根总是能够巧妙的融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和可观性,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他觉得画中均匀下垂的马尾巴露出了破绽,这种画法是比较死板的,不生动也不符合生活规律,因为马在户外,处于运动中,因此,尾巴的鬃毛是随风飘动。

张瑞根作品

经守寂寞: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称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大凡成功者都是孤独而执着的,经守寂寞,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修养的体现,更是难能可贵的一种风范,在艺术创作领域,张瑞根无疑是孤独的,但观其眉眼却一派安定祥和。心中饱含疑惑,记者忍不住发问张瑞根:在艺术创作领域是否有过寂寞时刻,他却坚定回答,从未感受到任何寂寞,只要有绘画作伴,向来充实。

张瑞根作品

“作为我本人来说,不参与社会竞争,多静一下,多学点东西,才能对自己的创作是有利的,画画不要为了功利,为了名利去做,静下心来你去画,一个时代会信任你的,东西拿出来人家一看知道,你不要说话的,你会画你就把它画下来,让人家看看你是会画的。”绘画要走辛苦的路,没有捷径,不能包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黑。

张瑞根作品

张瑞根作品

深访张瑞根后,我想,对于他而言一切不过是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自有归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