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 >综合体育 >电子竞技 >皇室战争 >正文

筋骨开发——浅谈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与“松”

2020-03-09 15:42    

古往今来,太极拳界对太极拳要“松”没有争议并且完全一致,例如,陈照奎(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陈发科的幼子、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世第十一代全面继承并发展陈氏太极拳最杰出的代表人)先生强调:“太极拳的关键性问题是‘松’。”杨澄甫(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先生也强调:“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但对于如何“松”、“要不要用力”、“‘意’与‘力’的关系”等就众说纷纭。近当代以来,对太极的“松”、“力”等理解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有的不仅违背太极阴阳辩证规律,违背太极拳拳理拳法,甚至还缺乏一般科学常识。例如,“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软、大松大软”的“松软”论,等等。本文就“用意不用力”和“松就是软、大松大软”的“松软”论的非科学性与“松”的科学内涵及其要领试作论述。

用意不用力”是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最先提出来的,而非杨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杨澄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杨澄甫在他的《杨氏太极拳术十要》中最先提出来的;“大松大软”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李雅轩提出来的,并相继提出了“凌空劲”,其门人弟子及再传弟子大肆渲染,并提出:太极拳运动不需要“肌肉”的参与,而只要“筋”。这些论调,俨然有将太极拳弄成“玄学”之势。

其次,要准确理解《杨氏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这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全面把握:

一是要注意,该十要是陈微明而不是杨澄甫所作,是陈微明根据他的师傅杨澄甫平时教学的“口述”所做的“记录”,其中的一些内容并不完全准确,有的是“断章取义”。

二是作者在此使用的是“借用”修辞手法。

三是该要第一句就开宗名义“不便有分毫之拙劲”。

四是杨振铎(杨澄甫三子)先生以教学、演讲和著书等多种形式反复强调:“我父亲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的‘力’是指‘拙力’,而不是真正的‘不用力’,任何动作都还是要用力(劲)的。”他在谈到太极拳的“放松”问题时这样说:“放松只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再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不用力、软软的就是放松了。认为‘放松’就是‘松软、松懈’,这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的。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

陈小旺(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二子)先生这样说:“大家知道,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是放松的要求,但是,松到什么程度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都是为了服务于丹田、贯通丹田,不是越松越好,松过了气就泄了,而是即不紧也不过分放松;放松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打个比方:就好像自行车的车轴,拧的过紧,车轴就不能转动了,拧的过松,产生很大的空回量,车轴就发挥不了作用,过松、过紧都会影响自行车的运动,所以,要松紧适当。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越松越好,松到节节贯穿,一气贯通这才正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