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蒙古国发现2千年古碑刻,燕然勒石诏告:犯强汉者,终将受到惩戒

2018-04-02 03:53    

匈奴是亚洲北方草原上古老民族,从秦汉时期经常与中原发生战争。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西汉时期,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经过几代皇帝积蓄,汉武帝时期开始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在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率众投降,北匈奴的叛服不定。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记录功绩。

窦宪便与耿秉率汉兵出征,南匈奴亦派出骑兵相助。他们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相遇并发生激战,军容齐整的汉军大破北匈奴。敌众如鸟兽溃散,单于只率少量部众远遁。窦宪又整军追击,直追到私渠比鞮海。此役,汉军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在去塞三千余里的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在这次战争后,北匈奴势力衰弱,但汉军及南匈奴对北匈奴的战争并未就此停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再击北匈奴。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又派部将出兵北击,此后北匈奴向西远徙。史载“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匈奴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了碑刻的内容。燕然勒石从唐宋时期就为文人墨客广泛传诵,比喻边关打胜仗。然而燕然刻石石刻年代太早,又位于漠北,后代人都以为是个传说故事。

1990年,蒙古国两个牧民兄弟在岩石底下避雨时,偶然发现山崖上雨水冲洗后出现文字。蒙古国认定是汉字石碑,由于缺乏汉语学者,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2017年,中国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

燕然山之战是有史记载的重要战役。这次班固和窦宪的北伐,他们在燕然山消灭了匈奴国,从此匈奴离开了蒙古高原。2年后,匈奴的残部在阿尔泰山被彻底消灭。北匈奴就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而此前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就住在河北、山西的长城沿线。

燕然山之战对于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都具有重要影响,“‘燕然山’成为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次发现流传了2000年的史书和碑文记录,文字内容完全一致。中国几千年史料的流传,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文章由史学家班固撰写,碑文字体是典型的汉隶,这或许是班固流传下来的唯一的真迹。

现在看碑文内容,还能感觉到荡气回肠,部分译文如下:

大汉永元元年(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人,猛骑三万。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曰: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燕然勒石诏告:犯强汉者,终将受到惩戒!

天地史话原创,转载请联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