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最高的乡、最南的行政区、最北的高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采访“你”

2018-04-02 11:40    

十九大落幕。通过一场场记者招待会,一次次党代表通道,你已经熟悉了上会采访记者的身影。

你是否知道,此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一批记者,虽远离会场,却在祖国的角角落落,与亿万普通中国人在一起,传递他们对十九大的真实心声。

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故事?

最高的乡

10月18日,在刻有普玛江塘海拔高度的石碑前,牧民群众集体收看十九大开幕直播,人们献上哈达。

这里是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平均海拔5373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气压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零下7度,人均寿命49.5岁。全乡1031人,守护着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数字,映射着普玛江塘的生存环境。

但海拔再高,国土再远,十九大的声音都会传到这里!

西藏站站长曾晓东(右)与记者罗布次仁(左内)、普布次仁(左外)在普玛江塘乡政府办公室里讨论稿件。

这是此次前去采访的三位央广记者。

曾晓东,中央台著名运动健将。进藏7年多,在拉萨跑步、登山、骑车、游泳……样样都没问题。但是这次在普玛江塘,他头痛得彻夜难眠。

普布次仁,28岁,藏族,业余足球运动员,自认身体“相当可以”。但说到在普玛江塘的感受,他最难过的是,“风吹得脑袋疼!”他说,“很难集中注意力,谈着谈着,脑袋涨得会想不起来想问什么,刚才说了什么……”

可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他们坚持采访。

当后方编辑担心他们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能否吃得消时,记者却为普玛江塘一千多名干部群众常年坚守而感动。

记者曾晓东在采访手记里说:

因为自然环境太过恶劣,这里的乡干部虽然平均只有27岁,但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患有高血压、多血症、关节炎等疾病。

今年37岁的乡党委书记格桑确拉已经在普玛江塘工作3年,仅今年他就因缺氧在工作岗位上晕倒过两次。

有人说:“在普玛江塘乡躺着都是对祖国的一份贡献。”

而这里的干部却说:“我们不仅要站着,而且更要奉献。”

在普玛江塘,我们从这一颗颗年轻的心灵,触碰到的是生命的厚重。

记者罗布次仁感受到的,是这里牧民群众的淳朴。他记录下藏族群众最朴实的语言:

我们藏族有个谚语,“有热气是木头的恩情”,而我们的这一切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

最南的行政区

西沙老龙头,南海波涛澎湃

记者吴媚苗,此次选择海南三沙永兴岛作为报道地点。但不巧的是,原定出发的日子,却赶上台风“卡努”“捣乱”,航班全部取消!

怎么办?一边寻找备份地点,一边改签机票……终于天遂人愿,她终于赶在十九大召开之前,登上了三沙永兴岛。

三沙市人民政府,我们的国旗和国徽格外醒目

18日十九大开幕那天,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开始不到半小时,一句“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让渔民们非常兴奋!会后,大家兴奋地讨论,“这么早就说到了南海,三沙,有戏!”吴媚苗在她的采访手记中写道:

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每一个三沙人都在用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情怀在坚持着。他们热爱着海洋。如果不是深深的热爱,不会有这样的热情。而十九大,正是一个新的开始。

最北高铁

记者迟嵩在大庆采访哈齐高铁护路巡防员赵海涛

哈齐高铁,是中国最北的高铁。

冬季,这里全线高速运行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地带。每隔3公里,驻扎一名铁路巡道工。他们沿着铁路线,一天巡视4次,一个来回走6公里。一个4平米的巡守岗亭,就是他们的家。

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收音机成了他们与外界连通的唯一渠道。

一个人,牵着一条狗,揣着一部收音机,沿线巡查,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记者迟嵩,陪伴铁路巡道工赵海涛,就这样度过了不一样的十九大时光。

一双黑雨鞋

记者刘涛在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麻地村采访返乡创业青年陈琼遇

图片里这位记者叫刘涛。请注意这满地的泥泞,还有他脚上那双高筒的黑雨鞋。

这就是他驻扎多日的工作环境。他形容,“这里四面环山,抬头只有巴掌大的天。村子距离镇上22公里,没有高速,通往山外的只有一条五六步宽的水泥路,窄得几乎容不下两辆小轿车并肩而行。”

刘涛的采访对象陈琼遇,是个羊倌,26岁的小伙子,4年前告别了大城市的霓虹闪烁,回到这座连路灯都没有的小村庄养羊创业。如今,60只奶山羊被他养得有模有样。

刘涛已多年没有穿过雨鞋。采访前,村干部拿出一双黑雨鞋让他换上,他一愣,不至于吧!经常下乡的他有所准备,特意穿了双旧鞋,这还不行吗?

村干部劝他穿上,他注意到,无论是村支书、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还是陈琼遇和其他村民,的确每人脚上都蹬着一双沾满了黄泥的黑雨鞋。

就是这双雨鞋,帮助刘涛在随后的采访里,跟随陈琼遇,上山放羊,回村喂羊……雨后的山路泥泞、湿滑,刘涛后来在手记里写到:

黑雨鞋就是我最亲密的守护神,它们陪伴着我深刻认识了一座中国西北的小山村。

说百姓话、听百姓事,只有像这样脱下皮鞋、换上胶鞋的采访才接地气,才能让稿件素材信手拈来,写作起来无比流畅。

未来的职业生涯,自己要像这双雨鞋一样深深扎进泥土,写出精彩新闻。

96小时与70秒

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恰其村,棉农玉素甫·奥斯曼(左一)与村民们一起采收棉花。

央广驻新疆记者吴卓胜此次的采访地点,是我国著名的长绒棉乡——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恰其村。

起初,他还有些遗憾,因为似乎“做记者的不到北京报道十九大就算没参与这国家大事”,但是一到恰其村,他就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乡村大喇叭覆盖棉田并准点直播十九大开幕,他和棉农玉素甫 奥斯曼就站在田埂上连说带比划,完成了采访。

为了把自己感受到的火热的生活场景充分再现,把维族群众对党质朴的感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让更多人感受到,他精心制作节目。大量的采访素材,鸡鸣,鸟鸣,棉花采摘声,棉农交谈,大喇叭广播……这些最鲜活的声音,汇集成了最真实的图景,更多人听见了这里最美好的时光。

因为经常跑棉田采制声音,一来二去,他发现棉花采摘声在清晨和下午是不同的:清晨,棉杆和棉头伴着露水,边走边采摘的音响有些闷、有些沉;而到了下午,棉杆和棉头经过曝晒流失了水分,声音显得清脆,吱吱响……

贴近生活的结果,产生了拥抱生活的作品。十多种声音铺满了音频制作软件。采访96小时,最后播出的节目70秒,可他在采访手记里写:

70秒,其实一点也不短暂,很过瘾,很值得。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