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学校:当劳动缺失,甚至视劳动为丢人的事,教育也就失败了!

2018-04-02 13:29    

为什么没人愿意多干活了呢?

开学第一天,新生报到,老师们调整办公室,忙不过来,建议我到靠近办公室的一个教室里去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抬抬办公桌、搬搬书籍资料。

因新生刚到校,我不认识学生,发现靠近教室后门的地方,正好有几个男生在闲聊,于是我喊了一声两个靠近门口的学生,请他俩再叫上两个同学到办公室给老师们帮帮忙。结果,我喊的那两个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很不情愿,没有动身的意思,坐在他俩旁边的学生呢,一个直接趴在了桌子上,一个把脸扭向了一边。最后,没有一个学生起身。一看这架势,我只好再去想别的办法。

一般情况下,,别管一个老师是不是班里的任课老师,只要老师让去干点活,很少有学生不去的。可这回,那几个学生愣是一点面子没给我。你说尴尬不不尴尬!

也难怪,现在的人,似乎比以前现实多了,只要不是分内的事,不是明确的责任义务,能不问就不问,避免惹麻烦……

劳动曾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一般来讲,上点年岁的人,像“60”后“70”们,少年时代及至青年时代,劳动无疑是成长的必修课,除了上学之外,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农村的孩子)都是少不了的,几乎都是在劳动中长大的。

年届五十的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校院墙上写的大红标语——“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也因生活在农村,对于劳动,身体力行,一点都不含糊。

在学校里,除了每天的卫生扫除、擦黑板这些常识性的劳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劳动任务。

比如,学校教室前后的空地,都是各班的责任田,每年春、夏、秋三季,都由各班学生自己拿铁锨和䦆头翻整起来,一垄一畦,种上蔬菜,周边地块种上棉花或土豆、玉米、高粱、芝麻。锄地、浇水、施肥,班里男女生都会干,也都很尽力,看着自己责任田里庄稼长得好,劳动有了成果,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每年夏季,学生还要割青草交给学校喂羊;麦收季节,学校都组织学生搞复收,就是到田野里去捡拾遗落的麦子,交给学校卖了购买教学用品;冬天,学生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从家里背上粪筐去拾粪,男女生都一样,将满满一筐粪背到学校自己班的责任田里,然后再上晨读。

天冷了,每个班都是自己想办法取暖。学生自己和泥巴,找来砖头,将教室的窗户一一封堵上,外面再订上一块塑料布,自己和泥巴在教室内砌上火炉子,取暖的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到野外弄来的树墩、树枝和树叶。

至于帮老师抬水、打扫办公室,更是家常便饭,根本不用老师指派,每天都有不知是哪个班里的学生时不时地跑到老师办公室问老师有什么活要干,一听有活干高兴得不得了,干活似乎成了一种享受。

放学之后,劳动自然更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家里有家庭劳动,还要参加生产队里的生产劳动。至今我还记得、还会唱小学二年级时学唱的一首儿歌(那时候小学生都唱):

我是公社小社员,

手拿镰刀身背小竹篮儿,

放学以后去劳动,

割草及其拾麦穗儿,

越干越喜欢

……

当劳动与分数挂钩,爱劳动就变味了

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展做好事评比活动,谁做好事给班里加分,每次帮老师干了活或者做了别的好事,都由老师写个证明,学生拿着到政教处给班里加分。渐渐地,只要老师安排学生去干点活,学生上来就问:“加分不?”只要一听不加分,干活的积极性立即降下来了,即便是去干,也不如加分表现得积极,时间一长,只要不给加分,就很少有人远意去干,于是乐意干活的越来越少。劳动与分数挂了钩,爱劳动就变味了。

再后来,随着独生子女多起来,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务活基本都不干了,到了学校,做个值日都不大会做,有的干脆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到学校代劳值日。这样的学生,几乎从小缺乏劳动体验,没有劳动观念,四肢不勤,将来怎么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呢?

劳动意识欠缺的新生代

前几天遇到一位中学老师,谈到他们学校近年招聘的一些年轻老师,基本都是“80”后的大学毕业生。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自然有些打扫卫生、提水等基本的劳动事务,新来的年轻老师,不管男女,按时上下班,除了办公室里的分工值日,其余的多一点都不干,更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去干点分外的活。这位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的小青年活得现实了,不勤快了,没有一点奉献意识。其实,在不少小青年意识里,根本就没有积极主动、争抢者干活这一根弦,不是他们现实了,懒了,不知道奉献了,而是从小就缺少劳动体验,缺乏劳动意识、奉献意识!谁能说这几个小青年里头就一定没有当年爷爷、奶奶代劳过值日的?

上学时代欠缺了劳动课,必然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因缺乏劳动意识,不能参与劳动,必然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缺乏奉献意识和感恩意识,也就很自然了。然而,小时候所缺乏的劳动体验,长大必定要在社会上接受劳动再教育,而且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试想,在这个讲究效率、讲究合作的时代,谁愿意跟一个好逸恶劳、只想索取而不想奉献的人共事呢?

当劳动成为惩罚学生违纪的手段,学校教育就开始走向失败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学校里也有劳动,比如卫生区扫除、清运垃圾,比如教室内的卫生保持、擦黑板等等都是劳动啊,这倒没错,也是基本的劳动任务,可说是学生跟洗脸、洗衣服一样的日常卫生活动。但这跟真正的劳动,跟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并从中养成爱劳动品质的劳动,不是一回事儿。

况且,现在很多学校,很多班级,恐怕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违纪了,通过扫地、拖地、擦黑板、扛纯净水桶等等方式予以惩罚,根据违纪程度规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量的大小,劳动显然成了惩罚错误的手段!久而久之,在学生印象里,劳动成了丢人的事儿。如果说某人很爱劳动,简直是对他本人的讽刺。谁还愿意劳动呢?

所以,学校里,当劳动缺失,甚至视劳动为丢人的事,教育,也就失败了!

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呢?

有这样一对老夫妇,年过七旬,还坚持下地劳作,儿女们劝他不要再下地干农活了。“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老人说。

这是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小村子里的两位老人,是摄影师焦波老师的父母,一辈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老在农村,一辈子没有离开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朴实无华,内涵却极为深刻!两位老人,用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养育了优秀的儿女,热爱劳动的品质,成为了儿女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学校,应该把劳动课列为学生的校本课程之一。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总要去各行各业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劳而获的事儿越来越不大可能,而且也不是长久的。积极参与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两位老人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们却给每个活着的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呢?”

(图片选自网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