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 >综合体育 >乒乓球 >正文

从国乒“性别大战”看乒乓历史

2020-04-06 11:56    

近日,中国乒乓球队内部展开了几场别开生面的“性别大战”,结果女队核心主力选手丁宁、朱雨玲、孙颖莎、王曼昱等人都被男队选手给打败,只有刘诗雯一人拼下了18岁的男队小将徐瑛彬。

对于这个结果,有许多人都表示感到不可思议。毕竟女队这边都是最顶级的运动员,许多还是世界冠军、甚至大满贯选手。结果几轮战斗下来,也就赢了男队一个二、三线左右的非主力小将:难道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真的就这么大吗?

首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就是有这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深刻影响了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历史,直接导致了男、女两线职业选手的主流技术打法发生变化。了解了这其中的故事,也就大致能对乒乓球的完整发展历程有所掌握。

乒乓球运动诞生于19世纪末,当时是作为网球的室内简化版本而出现的,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也就是拍、推、削三板斧。

早期乒乓球男、女选手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当年的器材就是一些光板,使再大的劲也制造不出什么速度和旋转,这就在无形中削弱了男子的体能优势。而且因为是小球运动,所以女子在控制方面还能占到一些优势,这就更弥补她们在击球质量的不足。

据比较早的一些文章报道,最早的纯进攻型打法选手还是个女运动员,她就是世乒赛单打五冠王梅德扬斯基,而与她几乎同时代的男子“球王”如巴纳等人都是削攻结合打法,可见那时候女选手的凶狠程度是绝不会低于男子的。

50年代的时候世界乒坛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日本人发明了海绵套胶,进而创造了弧圈球进攻打法。除此外,正胶、生胶等速度型胶皮也有了长足发展,这些器材的变化使得乒乓球进攻的质量得到了质的提高。

如前所说,最早的乒乓球拍都是一块光板,你铆足了劲所发出的力还要在板子上被它给阻隔、削弱一部分。而换套胶之后,人们击球时能明显感觉到速度、力量、旋转各方面指数都得到了提高,越发力打出去的球也越有威胁,这时男子选手的身体优势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了。

不过光是器材改进还没有特别拉开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实力差距,小球时代许多女选手在与男子的对抗中仍然能占得部分优势,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上世纪的时候乒坛还有许多东西限制了男选手的发挥,比如遮挡发球的规定就非常有利于力量小的运动员在比赛时抢得先机,而38mm小球时候所流行的台内短球技术也让许多心思细腻的女生能在男选手发起进攻前将其控制住。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