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诗人陈昊苏谈元帅父亲:诗词串起陈毅的一生

2018-04-05 08:49    

【文/记者 纪欣 王梅梅】“征程向远仰高端,思想辉煌照万山。特色国家尊伟大,核心领导赞非凡。别开生面新时代,总揽全盘盛世观。四海一家前路好,雄鸡再唱再攀登。”这首《十九大颂诗》,是陈昊苏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用手机写下的一首诗词。

陈昊苏接受大白新闻专访

日前,陈昊苏接受了大白新闻的采访。两个多小时的访谈期间,他用若干经典诗词串起了陈毅元帅革命生涯中的几个重要片段。陈昊苏直言,自己是受父亲的影响,才迈入诗歌的殿堂。

父子的共同身份:诗人

陈毅全家福,后排中间为陈昊苏

陈昊苏是陈毅元帅之子,更是一位诗人。自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出版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等。

谈起何时开始写诗,陈昊苏直言是受父亲的影响。“1972年,父亲去世后,留下大量的诗词没有整理。我母亲开始编辑《陈毅诗词》,当时因为母亲身体也不好,我就参与到编辑工作中。”

随后,陈昊苏向大白新闻展示了他珍藏的两册《陈毅诗词》,这两册诗词当年只印了一两百份。诗集封面上的字是其母亲张茜的亲笔题词。“当年是刻出来后用蜡板油印的,1977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这部诗集才正式出版”,陈昊苏说。

谈起自己文学创作的风格,陈昊苏直言是有意向陈毅学习,“很多人曾跟我说过,你写作风格跟你父亲是一样的。”

有着“元帅诗人”美誉的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从战争年代,到建国以后,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仅收录到《陈毅诗词全集》(陈昊苏编,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就有357篇(共计七百多首)。从内容上讲,这些诗词几乎全是记录革命征程,抒发战斗豪情,寄托宏大理想之作,气魄雄浑。

记录征程的绝笔:梅岭三章

陈毅资料图

据陈昊苏介绍,自己的父亲是“00后”,只不过是20世纪的“00后”,按陈昊苏的话说,父亲是“20世纪同龄人”。1901年,他出生在四川腹地的乐至县,很小的年纪就赴成都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13年,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年轻的他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家”的梦想。

1923年年底,陈毅入党,成为早期的一名中国共产党员。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投笔从戎的陈毅参加了起义,成为最早的红军战士之一。此时的他依然没有放弃写作理想,但其笔下写出的已是一篇篇军人的颂歌。

1936年,陈毅在南方坚持游击战斗,这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战争经历。当时形势非常紧迫。陈毅的《梅岭三章》就是这个时候写出来的,陈昊苏称这首诗是“革命战士征程的绝笔”,丝毫没有夸张。

当时,敌人重兵清剿赣粤边区游击队的驻地,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是陈毅在其生死存亡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从中足以看出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及甘愿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著名诗人臧克家高度评价:“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在《梅岭三章》同期,陈毅还写过一首《无题》:

生为革命死不哭,

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

小住人间三十六。

“在面对牺牲的最后关头,他相信总有一天会魂归热土,那时候大地都变成一片鲜红,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最后一句表达出他为了这伟大的理想,愿意牺牲自己36岁年轻生命的豪迈之情,”陈昊苏对大白新闻谈到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理解。

“红旗十月满天飞” 黄桥战役

陈昊苏回忆父亲(摄影记者/实习生 李文静)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斗争中不断赢得伟大的革命胜利,陈毅的诗词记录下胜利的进程。

大白新闻从相关史料了解到,1940年春,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率领部队进行了胜利的黄桥战役。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部队的围攻,这一仗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坚实基础。当年11月初,陈毅在海安欢迎刘少奇及八路军南下部队时欣然赋诗: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属谁?

红旗十月满天飞。

陈昊苏解释道:“八路军是参加长征的主力,新四军是留在南方的游击队,两只部队在根据地胜利会师,中国革命高歌猛进。‘红旗十月满天飞’就是对于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赞美。”

七大闭幕,陈毅豪情赋诗

陈昊苏向大白新闻介绍《陈毅诗词》

(摄影记者/实习生 李文静)

陈毅元帅1943年10月从华中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1945年4月,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6月11日,七大闭幕,陈毅满怀胜利豪情,写下了颂诗: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面对大白新闻,陈昊苏动情地讲道,党的七大,预报了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新时代。早在1925年,毛主席写过很有名的《沁园春·长沙》,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句子。 过了20年,毛主席当年的设问有了答案,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到1945年,陈毅的诗,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进步的答案:“万众瞩目清凉山”,说的就是亿万人民心向延安。

陈昊苏在采访的最后说,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的指引下,我们的事业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高歌猛进的历史阶段,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固守民族文化自信,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当年陈毅元帅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英勇奋战,赢得革命胜利的往事,在他的诗词中有非常生动的体现。陈昊苏认为,现在我们也在书写伟大民族复兴的胜利诗篇,“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我坚信这个确定不移的结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