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一台下岗的补鞋机,依旧熠熠闪光,照耀官兵前行

2020-04-20 12:32    

“这台补鞋机,当年是从一位老红军手上传下来的,这可是我们中队的传家宝,因为他见证了中队雷锋精神的传承和接续”。4月底,在武警平凉支队静宁县中队主题教育课堂上,一台“下岗的补鞋机”背后的故事成为官兵热议话题。

荣誉室里摆放的补鞋机。

抚摸着锈迹斑斑的补鞋机,静宁县中队指导员王小红带着官兵回忆起那段往事:上世纪70年代,营区旁边住着一位左腿残疾的老红军,生活举步维艰,得知情况后,官兵捐款为他购买了这台补鞋机,用来维持生计。老红军去世后,这台补鞋机又回到了中队。几十年来,这台补鞋机迎来又送走一茬茬官兵,中队官兵不但自己补鞋,在节假日和星期天,他们还走上村头为驻地老百姓义务补鞋。

给官兵讲述补鞋机的故事。

课堂上,王小红深情地说道:“当下,部队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很少有人再用补鞋机修鞋,然而它背后承载的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依旧熠熠闪光”。中队成立的“学雷锋活动小组”,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每逢节假日,官兵们都会走进驻地敬老院,为老人们理发、打扫卫生、拆洗被褥。

官兵在敬老院打扫卫生。

军民鱼水情深。

“以前,我穿的用的都认牌子,讲档次,跟同学、朋友比吃比穿,到了中队,才明白精神充实才是真正的富有,感觉以前追求的物质享受挺浮浅的”。战士郭鑫是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宠爱觉得理所当然,在中队“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中,他认识并资助了从小被父母遗弃的11岁小男孩梁尚实上学。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和战友一起去小尚实家中,帮他辅导功课、谈心聊天。“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这才叫暖暖的幸福”。这是战士郭鑫现在常说的一句话。

官兵看望小尚实。

战士段志军是一名90后,这个2016年从山东济南入伍的“富二代”新兵,曾经每个月至少要花费三四千元零花钱,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这让其父母都感到担心。来到静宁中队不到半年,段志军不仅成功戒掉网瘾,而且还成为了中队文化小组骨干成员,当他给家里寄去第一笔自己存下的津贴时,父母都为他这一巨大转变感到惊喜。

战士段志军正在中队开设的“漫画墙”进行创作。

中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东西可旧但不能破,桌椅坏了及时修,东西破损有人补,自己动手能干的,就不请外人,虽然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

2017年,中队决定把一块菜地改建成训练场,为了节省开支,官兵们自己动手,平整土地,制作训练器材,呼呼啦啦一个月,硬是把菜地整成了标准的训练场。仅这一项节约经费近5万元。

齐心协力,自己动手搞好中队建设。

在静宁中队,融洽的内外关系是发扬红军优良传统的重要法宝,官兵之间、兵兵之间同甘共苦,荣辱与共,食堂不设干部桌,党员干部带头上高温哨、严寒哨,建立战士家长微信群,自觉接受监督,靠示范带头、身先士卒、公道正派、关心体恤,把中队打造成一个大熔炉、大学校,培养出一茬茬“思想红作风硬”的好战士。

中队有一个口号,叫“进了红旗县队的门,就是红旗县队的兵,每名官兵都是一面旗帜”。中队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每名官兵都是主人翁。

官兵一起搬运冬季取暖用煤。

近年来,中队官兵积极参与驻地脱贫攻坚,帮助群众平田整地、植树造林、抗旱救灾、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活动,先后捐款36000余元,捐物4300余件,照顾41名孤寡老人,资助34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中队先后27次被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5次获得荣誉称号,5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誉为“六盘山下一面旗”。

危难时刻,中队官兵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

植树造林,为驻地环境增添一份新绿。

每到秋收时节,帮助驻地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采收粮食。

“我们认为,打仗的事一刻不能缓,老一辈留下的光荣传统永远也不能丢。补鞋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承载的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一刻也没有被中队官兵遗忘,我们将铸牢忠诚信念,练强打赢本领,培塑优良作风,使“思想红、作风硬”的总队精神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焕发出耀眼光芒”。指导员王小红这样说道。作者:王治国、乔小明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