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岭南师范学院——海峡两岸的专家大腕都来了,共谋特殊教育的新境界

2018-04-07 09:23    

11月11-12日,第四届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暨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首届研讨会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40多名专家学者、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及一线教师欢聚一堂,围绕“特殊教育新境界”这一主题,共同研讨新时代特殊教育的规划和发展。

第四届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开幕

11日上午,第四届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暨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首届研讨会在学校音乐厅开幕。学校校长刘明贵致欢迎辞,湛江市残疾人联合会冯振河理事长致辞,开幕式由学校党委副书记黄达海主持。

共同为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揭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台湾同学会会长、《中国特殊教育》主编陈云英教授,邯郸学院党委书记、河北省特殊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金廷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我校特聘教授吴武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邓猛教授,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需求与融合教育中心主任冼权锋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原系主任张蓓莉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张正芬教授,湛江市台湾事务局彭明副局长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共同为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揭牌。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刘明贵认为,中国共产党从十七大开始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到今年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提法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反映了这十多年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境界。这种新境界,是一种对特殊教育在质量上提升的要求,是一种将特殊群体做为大民生来看待的体现。今天召开的特殊教育高端论坛提出的“特殊教育新境界”的主题,正是体现了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的内涵要求。

刘明贵致欢迎辞

刘明贵指出,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是我校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内涵发展的要求,是提升我校办学声誉和影响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近五年来,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今年6月,受广东省教育厅的委托,由学校牵头成立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并当选为理事长单位。他期待,本次论坛能够带来更具战略眼光的研判、更加前沿的探究、更有智慧的对话、更具价值的合作。

冯振河致辞

冯振河在致辞时肯定了海峡两岸特殊教育高端论坛与研讨会举办的意义,表示联合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论坛的举办。他希望,论坛的深度交流要顺应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两岸发展关系注入正能量,期待本届论坛与研讨会能够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为两岸特殊教育深度合作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黄达海主持开幕式

海峡两岸专家齐聚“论道”特殊教育新境界

主题报告现场

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7位专家围绕“特殊教育新境界”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口头分组报告围绕四个主题分三组50多人在会上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圆桌会议围绕六个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研讨新时代特殊教育的规划和发展。

吴武典教授作报告

“特殊教育航向何方?”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我校特聘教授吴武典结合自己参与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纲领规划研究的成果,系统地阐述了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政策理论架构、困境和新世纪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远景、政策特色、《特殊教育法》执行的检讨、《特殊政策教育纲领规划研究》六大主轴(理念)和十二项纲领,认为特殊教育将持续维护学生权益与福祉,以学生需求为本位、学生权益为优先、学生优势发展为首要;今后无论身心障碍教育或资赋优异教育,均应守住“多元”与“弹性”的原则,并导向“优质”,讲求“绩效”;政策纲领能否发挥作用,须视主政者的胸襟、视野和胆识!

陈云英教授作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台湾同学会会长、《中国特殊教育》杂志主编陈云英与大家分享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陈云英指出,近10年来,关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决策者的共识。国家出台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强调政策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要求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要求通过招生计划增量安排或存量调整,扩大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规模。陈云英认为,具有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近三十年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研究围绕以残疾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重视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师资培训阶段的课程以及在职的培训活动,强调借鉴美国的比较教育类研究以及对于体育类的特殊教育教师有较多着墨。这些研究成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邓猛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邓猛教授从融合教育艰难历程、实用主义的融合教育范式说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殊教育模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但中国式融合教育始终是以残疾为基础,未来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必然是以特殊学校为基础的。特殊学校是融合教育的一部分,特殊学校走向社区是融合教育的要求也是自身的归宿。

黄昭鸣教授作报告

“智慧康复的核心是远程指导,其内容包括在线教学、远程康复和远程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系教授、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从“智慧康复新模式”的崭新角度,解读教育康复事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他表示,利用互联网拓展研究康复领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康复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教学,还要介入言语、语言康复领域。认为康复离不开融合教育,比如亲子融合是指针对不同障碍类型,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游戏,轻松建立亲子关系,使康复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使残疾儿童更好、更快地融入主流社会。

冼权锋教授作报告

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系教授冼权锋深入剖析大学团队如何结合社会力量推动香港融合教育的发展。他认为,香港主要是透过融合教育在职培训及校本支持,让大部分教师了解融合教育的要旨,认识政府提供的资源及支持措施。因应香港融合教育发展、服务需要及研究,香港教育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目的让学校不同学系对融合教育及特殊学习需要研究具有专长的同事,能够凝聚力量,透过教研、交流及学术活动,共同推动香港融合教育发展工作,以冀切合学校及社会的发展需求。

郑剑虹副院长作报告

我校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剑虹介绍了我校5年来特殊教育发展的状况,认为特殊教育的“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科思维。特殊教育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她不是小众学科,而是大众学科,她不归属于教育学,也不归属于医学或心理学。特殊教育很“特”——她要做她自己。二是多学科队伍。目前大陆特教系的师资构成的学科背景来源有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和生物学等。这不单纯是特教早期发展的表现,而是学科属性决定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特教发展,需要采取多学科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三是多方法多取向研究。从自然科学取向和社会科学取向的双取向出发,采取多种方法、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并有机结合:动物模型研究与人的研究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实验研究与生命故事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并提出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要遵循机制-评估-干预的系统逻辑思路,以促进对复杂性的特殊儿童问题的解决。

郑荣双教授作报告

我校特殊教育学院教授郑荣双博士论述了自闭症儿童干预模式的发展历程、特征以及未来取向。她认为,自闭症儿童干预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行为分析、生态化和自然主义以及综合干预(治疗)等,未来的发展首先要在哲学基础方面确立建构主义哲学导向,其次,要在心理学基础方面由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由以缺陷弥补和矫治为中心,转向聚焦优势与潜能开发为导向,促进实现非适应心理和行为管控、习得替代功能等价行为,转向以发展高价心理和行为目标的模式。在干预方面, 构建以自闭症者的生存和生活需要为中心,以其全生涯规划为导向,跨学科的自然主义生态化的整合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将控制环境刺激转变为强化社会认知,在环境、认知、情感、行为双向循环互动的框架内,实施生态化动态的干预方式,采用儿童启动教学策略,使自闭症儿童由被动接受实现主动建构;在干预实施主体方面,以家长(监护人)为主导,家庭成员和教师协同,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和督导。

圆桌会议现场

分组报告现场

本次论坛出席人数众、规格层次高。包括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中国医药大学、台南大学、嘉义大学、屏东大学、台东大学、台北市立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台湾12所大学特教专家和台湾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以及大陆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特殊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以及香港教育大学等海峡两岸的240多人与会。本次论坛为期一天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举行大会主题报告5个、大会重点报告2个、口头分组报告4组、圆桌论坛6个。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