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47年前的家信,至今难忘的岁月用相同的笔迹默写一遍,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从前

2018-04-07 11:43    

最初到萧山围垦区时住的草屋。

庞培华在围垦区的留影。

庞培华正在做木筏。

“年轻时候的记忆是一生的记忆,我在兵团八年,给父母写过近百封信,唯有这两封记忆犹新。”

“书香门第——直投心门的家书”收到了两封默写下来的信,内容和笔迹都与47年前相同,它们是从当年的萧山围垦区寄往杭州的家信。

67岁的庞培华自豪地说:“G20峰会后,萧山一夜间成了天下皆知的大都市。它之所以这么辉煌,我觉得与昔日我们驻萧山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用青春和热血打下的根基是分不开的。”

当时萧山有多落后,从邮一封信就能看出来,从围垦区到杭州,不过是一江之间,可邮封信过江且要三天,正如老话所言:“托撑木排的带信,遥遥无期。”

第一封信

“这里的蚊子特别大” 顽劣地拍了一只贴在信封上

“爸爸、妈妈:初到萧山兵团,想不到这么原始。所谓驻地,原是钱塘江滩地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无地名,只能按图纸上,标号叫‘一号坝’。居无定舍,只能暂栖临时草舍。创业期间一切从简,吃菜是萧山萝卜干,喝的是咸水,这里正像苏联的西伯利亚无人区。不过请放心,听政委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有一些同来的女生就是不受劝,也顾不得斯文,一屁股坐在行李上,像越剧祥林嫂一样哭嚎道:‘让我回去!’还有这里的蚊子特别大,请设法捎带顶蚊帐。余言后详。”

1970年6月2日,刚到萧山围垦区的第一天夜里,庞培华就打着手电筒写了这一封短信。20岁的小伙子顽劣地拍了一只蚊子,贴在信纸上,血溅了一纸。自己以为很有创意,没想到母亲见了信,心都碎了,还病了一场。事后庞培华后悔极了:“以后就学乖了,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信里虽然没有细述到围垦区一路的情况,但事实上颇为周折。

“其实当初的围垦区离杭州并不遥远,现在从江底的庆春隧道只劳一脚油门,但当年无奈,只能从五堡渡摆渡,若遇退潮水浅,船会搁浅,得沿江寻找登陆,耗上大半天。”庞培华回忆,当时与他一起出发的老三届有50人,男女各一半,一早从长明寺巷,坐着9路车走的。现场是一声声叫妈的告别声。

那时候的9路公交车避震器是用毛竹片合成,一路有节奏地响,就像打拍子。而且走的一路是碎石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五堡渡。途中出螺蛳门,到现在的四季青地区,“昔日这里还是一片田园风光,最标志性的建筑是一只如篮球场大的露天粪坑,有许多菜农挑着‘螺蛳桶’在奔走,这就是老杭州所说的杭州十大城门景观之一——螺蛳门外粪担儿。”平时很少出城的庞培华看了个新鲜。

从五堡渡乘船过江,一位艄公说:“南岸原先叫钱江农场,今天知识青年一来,日后肯定辉煌。”没想到当年的一句随口说说的话令梦想成真。

第二封信

自己设计制作的工具大派用场 出乎意料当了回“劳动明星”

1972年,萧山围海造地开始,集结起了十万军民,与钱塘江争地。

在8月的一封信里, 庞培华写道:

“这次主要任务是把石方搬到前沿去,为赶在潮汐前,大家急得喉管变响,肝火蛮旺。班务会上,我提了一个建议,利用沙滩平坦光滑条件,用原木制作了一只拖筏,把石头移上木筏,请拖拉机拉。还真行,提前完成任务,消息一经广播,我居然莫名其妙地当了一回‘明星’。”

赶在中秋前,围垦完成,但一晚凌晨,庞培华睡得正香,隐隐觉得床边的那双长筒雨靴在地上跳起舞。

“起床一看,满地的水,屋外警钟声响成一片,原来是江边溃堤潮水入侵,上高一看,那边地势低的连队早泡在水里了。许多女同志都穿着背心,挤在围垦桥上呼爹叫娘,男同志应变力强,纷纷脱下自己的上衣,传给女同志。”

这一紧张的抢险现场记录在了他的家信中。“当时有三千军民水陆并进奔赴险区,共产党员还组成了敢死队,为了这次抢险,五十多人献出了生命。”庞培华说,其中也有与他一起到围垦区的年轻人。

这件事虽是灾难,但却给不少单身汉提供了“英雄救美”的机会,当时给女同志传上衣的男青年经过这场考验,纷纷找到了另一半:搬出宿舍,两张单人铺一拼,成了一对对患难夫妻。

在萧山围垦区待了八年后,庞培华回城了。之后,五堡真的有桥了,许多城里人对这件事不以为然,但他却特别在意。到了节假日,别人喜欢上西湖景区游玩,他就喜欢到钱江二桥故地重游。

留在围垦区的青春岁月,是他记忆中最难忘的经历。所以47年前的信,他无需多想,就能默写出来:“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封,其他多是拉拉家常。”

当初在围垦区做木筏的手艺,在进入杭州市公交集团做技术工作后,他更将其发扬光大,造出了数辆公交车模型。退休后,他现在又在采荷三小做起了科学技术老师,每周教小学生做木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