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万圣夜来临,揭秘全球十大鬼屋之一,潘赫斯特的前世今生

2020-06-24 23:29    

万圣节即将到来,坐落在宾州的世界十大鬼屋之一“潘赫斯特鬼屋”,即将迎来众多猎奇游客。然而对这栋鬼屋的历史和争议屡次进入公众视野。

1972年8月8日,一篇名为“潘赫斯特:宾州耻辱”的文章发表,立即引起社会上轩然大波。潘赫斯特州立学校和医院(Pennhurst State School and Hospital),或被称为潘赫斯特州收容所或者潘赫斯特州疗养院,是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精神病院之一。这所专门为身心障碍以及癫痫患者开设、以研究精神病治疗为目的的机构,开设不久就违背初衷。这里也和其他许多州立机构一样,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很多人都得不到有效救助和治疗。

这座收容所存在之时就已经引起很多争议,甚至到它关闭后被改造成鬼屋,社会对它的争议仍没有减少。

综合NPR、潘赫斯特历史网、宾州生活网报道,潘赫斯特收容所从1908年营运至1987年,多年来,家属、工作人员和病患举报,被有关部门忽视。鲍尔迪尼(Bill Baldini)曾在1968年揭发精神病院的不人道行为,并且把他在精神病院所拍摄的纪录片《受苦的小孩》《Suffer the Little Children》公诸于世,但是收容所依然大门敞开,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随著控告该机构的人越来越多,媒体曝光的新闻越来越多,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法院终于裁定,身心障碍人士被迫住院违宪。这次判决给了潘赫斯特收容所致命的一击,最终以关门收场。

时至今日,潘赫斯特收容所以“全球十大鬼屋”的名号存活著,但社会对它的争议从未消停。

争议1:违背医学宗旨

潘赫斯特收容所建立在学校与医院的基础上,以研究与治疗为目的,因此在全美数以万计的收容所中,知名度尤为高。可这所收容所所作所为却背离其初衷与宗旨。收容所在春天市(Spring City)占地1400英亩,拥有30多栋建筑、发电厂、农场、医院、太平间以及火葬场,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社区。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当时家属病患向大众揭发其暴行,该机构也无动于衷。

1908年11月,第一个病人迈进收容所,医务人员根据他的状态对他进行分类,精神上分为“低能”或者“精神病”,身体上分为“癫痫”或者“健康”。当时除了被当时社会认为精神不正常的人送到收容所外,被父母抛弃的弱智儿童、无家可归的移民、罪犯被送到收容所接受治疗。他们穿过那扇沉重的铁门,从此走进炼狱。

约翰逊(Phillip H. Johnson)设计的潘赫斯特收容所可容纳患者约500人,可短短几年,在1912年,收容所内就已经人满为患。1946年收容所内已超过2000人,还有1000人在候等名单上等著入院。60年代中期,院内居住了2791位病人,大部分都是儿童。工作人员照顾不了每一个病人,因此开始虐待病人。鲍尔迪尼回忆起当时到收容所拍摄的场景,形容是“震惊”和“令人反胃”,他说“摄像人员苦恼难过。我很难让他们专心致志工作,因为他们对里面发生的场景感到很恶心。”

在他的纪录片中,患者衣不遮体、瘦得皮包骨,无意识转圈;儿童被绑在床上,关在笼里。这些场景仍历历在目。

“80%年纪介乎6个月至5岁的婴儿或者小孩,被放在铁笼里,每天躺在自己的排泄物上。”鲍尔迪尼2010年接受NPR采访时说道。

对待一些狂躁的病人,看护人员通常用药物使他们冷静下来,这已经算是“轻微”的处理方式了。一旦病人对其他病人或者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会被关在小黑屋中,倘若是咬人,则把这个病人的牙齿全部拔掉,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在收容所关闭后,参观人员有时在下水道发现牙齿。

医学社会学家康罗伊(Jim Conroy)曾到潘赫斯特州立学校和医院研究身心障碍者,他说“在里面所经历的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60年代曝光的新闻里,一位医生坦白,对一个不听话的病人注射药剂,这种药剂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伤害,但会让人痛不欲生。

争议2:精神病治疗方法不人道

由于当时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刚起步,理论实践不成熟,加之50-60年代没有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治疗精神病只有三种方法——电休克疗法(ECT)、胰岛素昏迷和精神外科疗法。当时很多人被送进精神病院是由于社会偏见较为严重,甚至把不是精神病的人送进去,效果可想而知。

ECT以一定剂量的电流通过患者头部,使病人暂时性休克。这种治疗方法当年饱受争议,因为随著病人增多,医生甚至没有征得病人的同意就实施数百次ECT治疗。并且ECT控制的电量很重要,稍微量多就会对人产生伤害。

脑白质切除术风行于1930-50年用于治疗精神病,操作简便、易于上手。被切了前脑叶白质后,手术对象往往丧失精神冲动,表现出类似痴呆的迹象,丧失反抗意识。现在这种手术已经被禁。

在ECT、禁锢、厌恶治疗、脑白质切除术等治疗作用下,病人病情更为严重,有些人即使出院后也有发病,继而又送回收容所内,形成恶性循环。

争议3:消费精神病人的伤痛

2010年潘赫斯特鬼屋开幕时,承诺不会把收容所的历史加入到游乐项目中,也不会消费病患,但遭到许多团体的批评与谴责,不少人认为在收容所旧址上开展娱乐项目,实在太没有同情心。鲍尔蒂尼与康罗伊也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成为一个纪念场所,而不是鬼屋。

鬼屋宣称他们采用从收容所中找到的物品,还原当时收容所可怕的治疗场景,装扮成病者鬼魂的人摆出“神经兮兮、残障、弱智”的模样。潘赫斯特纪念协会则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在遗址上经营鬼屋,将身心障碍人士一致描绘成精神错乱的形象,妖魔化该群体。从这些逝者病患身上牟利,是对他们的冒犯。”

即便倡议团体与当年接触潘赫斯特收容所的人士一再反对,每一年到潘赫斯特鬼屋的游客超过1.7万人。在网上搜寻世界十大鬼屋,潘赫斯特鬼屋榜上有名。

由于潘赫斯特情况恶劣,不少电影借鉴并还原当时场景,也成为上世纪50-60年代精神病院的典型。精神病院倒闭后,鬼屋是否存在消费病患也颇有争议。

潘赫斯特无论日后是继续以商业鬼屋的方式,还是设立纪念所,这家最恶名昭彰的收容所“宾州耻辱”的烙印永不会褪去。(原标题:万圣夜来临 揭秘全球十大鬼屋之一 潘赫斯特的前世今生)

来源:在费城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