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咖啡其实是孩子,养多久都不怕

2020-06-25 00:34    

在高温下,一粒咖啡豆要经历两次爆裂,这个过程既生猛而又热烈,也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流程之后,被脂肪、酸类和糖类保护起来的咖啡的风味才会真正显现出来。这股子香味对于喜爱咖啡的人非常迷人,以致于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我是女人,我会将咖啡涂在身上,而非香水。

咖啡的诞生是起劲的,而当它变成饮用者手中之物时,少了一份初生的莽撞,多了一份隽永的沉思。你会在什么时候喝咖啡?通常有两种情况:忙碌或者是闲暇。咖啡矛盾地兼顾了生活的两种状态,它既是忙碌生活的清醒剂,又是悠闲生活的调味品,而这大概就是很多人离不开咖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舶来品,今天咖啡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可以用遍地开花的咖啡馆和连锁店佐证。但是对于真正喜爱咖啡的人而言,这样远远不够。在这杯盏之间,有人和咖啡为伍二十载;有人发端于为自己寻一杯好咖啡;还有人想借咖啡去尝试未知。出发点或许各有不同,但是对咖啡的喜爱殊途同归。

本期我们借着新书《了不起的咖啡》出版的契机,和五位真正的咖啡爱好者聊一聊他们和咖啡的故事。看完这个或许你也会爱上咖啡。

//////

做这个工作今年已经22年,非常颠沛流离的22年,

我养了咖啡22年,像是养孩子

李晓宇

中国咖啡烘焙第一人

我是75年的,七十年代北京的“气候”是大家都得进国营工厂得到正式工作。找一个国营工厂的老婆,双职工,有小孩,就可以跟国家要房。后来国营工厂倒闭。95年有那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专门做咖啡烘焙的工作室,歪打正着,在我之前还没有中国人做这个,所以莫名其妙的把这个“中国咖啡烘焙第一人”的帽子扣我脑袋上。当时脑子里的概念是,挣的不多,但比做奶粉有意思,因为我最早做奶粉。其实也没有什么必须要爱什么,就是在那个年龄愿意接受一些挑战,特别是我们那时没有一些挑战性的信息,你在国营工厂每天聊的除了男女关系就是土豆多少钱一斤。

天津海关进口的第一台咖啡炉子是我参与帮忙进口,那时候很年轻19岁,我们在报关单写“咖啡烘焙机”,但海关翻了很多说明书之后,给它的中文标识写的是“电动煤气加热开心果炒制机”。因为他在那个说明书上看到写着开心果,觉得这个可以炒开心果。这是我入职之前的1994年12月,后来我就在这工作。

美国人的理念非常有意思。带我的美国师傅在聊到咖啡整个烘焙的过程中,提到有两次很美妙的爆裂。第一次爆裂是咖啡豆里面的水挤破咖啡壁,有霹雳啪啦的声音,当听到这个声音时,美国人会非常愉悦的跟你说,你听咖啡在唱歌。第二次爆裂,是油冲破咖啡壁掉到冷却盘,在那种嘈杂的车间里,美国人会直接来一句,真他妈棒。颜色决定它的融水性、它的口感,马上冷却之后,十分钟研磨,进行品尝,就知道是不是达到销售的标准。我很幸运,入行的比较正,学的不是那些岛国或者沿海城市道听途说的工艺。因此这么多年我很感谢领我进入工艺的这几个外国人,他们教了我美国的烘焙工艺。但实际上我们用的是西班牙的炉子,西班牙的炉子是高仿意大利的,它是很拧巴的一个事。1995年就这样出现了。

一路下来,没想太多,一切都成了习惯。比如我穿衬衫里面必须加件T恤,这已经是个固定习惯。那时候我作为一个咖啡人,美国人写一个条(地址)你就随时去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包游的经历,走三个小时、四个小时,肩上可以殷出血来。每天四五十公斤绕北京骑两圈,必须穿件T恤在里面,要不然衬衫脱不下来。我就这样从95年一直骑到97年。

我受教育水平很低,初中都没毕业,从我19岁一直到23岁这几年,每天就是皮鞭子蘸凉水。你进入这个行业没辙,你每天想的就是这些东西,你睡觉都是炉子在转,你一闭眼都是炉子在转。做这个工作今年已经22年,非常颠沛流离的22年,我养了咖啡22年,像是养孩子,我们的理念是什么呢?就是想告诉中国人,有这么一些中国人做的东西不比外国人差,你别认为像法国报纸似的包装,一个中国字没有就是好东西,不见得。这个东西没什么难的,中国人用心比他们玩的好,就看你要不要耍流氓。我说耍流氓就是炒糊了装好的,这个谁都能做。但是我们是凭良心有一股劲。

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你要认真对待

比如说饮食,比如说咖啡

老于

喜欢咖啡的广告人

一开始没想过做咖啡。我这个人很随性的,我追逐的事情很简单。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街头艺术家哈林,得了艾滋病,在死之前他总结了一下,他说“最近这段日子对阳光照在脸上的小幸福很感兴趣。”哈林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他在死之前感觉到这种东西,我在一次将死之后感觉到了,突然发现很多东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吃喝玩乐。1999年的时候,我在顺义出了车祸,当时车里面被我拉出来的人之后送到天坛医院就死了。那种气味我再也受不了,就是枯草、残血的味道,我感觉整个北京都是那种气味。所以我必须离开这个城市。就去了广东,到了另外一个潮湿的、普洱气味的城市。

那时候感觉到抑郁,什么都不感兴趣,但是有一个东西敏感起来,就是香味。忽然发现对这个(咖啡)很感兴趣,咖啡我喝了很多年,很多烂咖啡,包括速溶都喝了很多年,因为加班。但是突然我重新对咖啡燃起这样一个兴趣,自己也学也做,但是总觉得不得法,所以后来我去台湾,去找老师学咖啡,非常简单。我没有什么理念,因为我也不是一个职业咖啡师,所以我很敬佩像李晓宇老师这样的职人。无论做烘焙还是做咖啡师都很不容易,那会上课的时候我从早上八点就开始站着,在里面洗设备洗碗,腰都要折了,没有人替换你。

我像喝酒抽烟一样把它作为嗜好,所以我不配称作咖啡师,我只是从我的爱好或者想法方面给他们加油鼓劲。我觉得咖啡对于每个人的价值都不一样,它是有意义的一个东西,你能通过这种东西回想起其他的事情。

这也是我个人经历的感悟。上周我参加了港京拉力赛,在32号车上,行至宁波段的时候,左后方的轮子掉了,当时我们在高速公路的快车道上,时速90公里,要强行并道。这个司机很有经验,从快车道并到中间并到最后,最终活了下来。我经历这些事情才知道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你要认真对待。比如说饮食,比如说咖啡,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心诚就好。

岁数大以后才慢慢接受有一定原始味道的东西,

像咖啡

李颀峰

Coffee Craft联合创始人

我是85后,这个行业也才做了四年多。在这行里我做的是这个阶段你在北京能去到的精品咖啡馆和一些小的咖啡馆所能体验到的东西。我之前是本地孩子,无忧无愁,家里都给安排好,去的单位也都是铁饭碗。家里都是这样的环境,看得多了,后来家里出现很多的变故,包括一些家人的离去、朋友的逝去,让我觉得在这个城市生活还是要有年轻人的意义。回归到自我来说,就是想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或者属于自己可以玩的东西。

我之前完全不喝咖啡,因为这个环境不是特别好,喝到的咖啡都不好喝、苦。又或者是我年轻的那个阶段里觉得这个东西走进不了我的生活,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嗜甜的。苦尽甘来,岁数大以后才慢慢接受有一定原始味道的东西,像咖啡。

我开了咖啡馆以后,基本上每年出去一两次,去世界各地看不同的咖啡,还有当地的咖啡馆。回归到北京以后我真正开始做咖啡,思考的是怎么让精品咖啡或者老的传统咖啡共同走进北京当地的年轻人或者更多人的生活圈子里。这个东西是生活的调剂,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喜欢咖啡结交成朋友。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有更多的人通过这个东西进入到品质生活,这样才是我做咖啡的感受跟理念。

这么多年生活中经历很多东西,虽然我做咖啡的时间不长,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给我带来很多的改变,从原来仅仅是学习,逐渐通过咖啡让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支撑我走一辈子。可能回归到最后,就是学会简单的开心快乐,身体健康。

现在有一帮85后的年轻人,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挣脱出父母的圈子包括社会的圈子,实现一些自我价值的东西。就这点来说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从2000年到2012年,是经济在全球爆发的时代,这些东西串起来的偶然因素构成我们做这个事情的必然,这是很有意思的。

做咖啡的经营首先是解决自己喝一杯好咖啡的问题

姜震

高海拔咖啡创始人

在俄罗斯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小嗜好:每天到办公室楼下喝一杯咖啡。当时我对咖啡也没有辨识度,只是喜欢咖啡馆的氛围,后来才知道这是非常非常专业的咖啡店。是一个意大利人开的,拥有很顶级的咖啡水平制作。经历这种生活之后,有一次我们回到北京,突然发现想找这种氛围或者这种味道的咖啡馆真是蛮难的。后来有机会自己做一点事情时,就做了一个选择,想去找到这个味道。做咖啡的经营首先是解决自己喝一杯好咖啡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出发点。后来在经营过程当中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又发现可以解决身边很多好朋友喝到好咖啡的问题。再往下我们开始尝试让更多人喝到好咖啡。现在我们差不多尝试从第三个阶段往上迈一步,让更大范围的普通的咖啡受众或者普通的消费者能够接触到好的咖啡,这是我们的理念。

我们现在考虑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人有聪明才智,我们可以把茶文化、酒文化经营几千年,说明我们很懂得运营这个东西,但是为什么现在咖啡市场我们占不了任何面积。我们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自己创作的品牌没有办法在市场很好的运营下去?我们一方面要尝试自己运营,除此之外还要与更多人交流,同时也是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他不是咖啡人,但是他是餐饮人,我们就可以尝试跟他做交流。我后来慢慢明白一点,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这些咖啡人,尤其是我们自创品牌的这些咖啡人,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产品和你的市场以及销售人群做很好的定位,这个定位不在一条线上。

做手冲咖啡是很慢的状态,

是完全不能着急的状态

樊月娇

撰稿人

我的父亲特别喜欢喝咖啡,八十年代末他就开始喝咖啡,到我13岁的时候速溶咖啡非常流行。我爸为了看我在屋里有没有好好学习,差不多到10点多就冲一杯咖啡进来,打着关心我的名号看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看小说。我赶紧把小说藏起来开始学习,从那个时候开始喝咖啡。刚开始是因为这个,后来很多国际的连锁品牌进来,看美剧觉得人家端着咖啡在那走特别酷。

现在我自己非常喜欢咖啡,也因此自告奋勇采访了许国明老师。许老师的职业是咖啡猎人,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咖啡猎人是干什么的,其实他们是寻找咖啡豆子,在这个星球哪里的豆子最好,他们闻着味儿就去了。

我在采访许老师的过程当中有一件事特别触动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他生在台湾的桃源,那时候他上中学,当时台湾非常流行喝一种咖啡,把曼特宁和巴西放在一起的咖啡曼巴,70多台币一杯。上高中的时候他不是很喜欢读书,就拿着70多块钱的咖啡每天去把妹,因为很时髦,虽然他不喜欢这个味道,但要的就是那个劲儿。后来他做图书生意,就是经由他将张耀的《咖啡地图》引进华人地区,他的咖啡生涯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2000年的时候他跑到青岛开了一家手冲咖啡馆。他的客人来了就问:“你为什么把速溶咖啡用这种冲法?怎么这么慢?赶紧热水冲了端上来。”三年半他没有一天盈利,最后凄凄惨惨关门了。许国明那时候30岁,他明白了年少得志的大不幸,从这事之后他开始思考到底人们喜欢什么,而不是我喜欢什么、什么是正宗的就给你什么,然后就有了今天的咖啡猎人。

现在咖啡吸引我的一点就是给劲。每天要写太多东西,不喝两杯咖啡过不去。平时工作比较忙,我只有在周六或者周日的时候自己在家磨豆子做手冲咖啡,因为做手冲咖啡是很慢的状态,不能着急,要控制水流和温度,是完全不能着急的状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