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你只是病了,这不是你的错

2020-06-25 02:25    

人生无常,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疾病缠上,不论是感冒、肠胃炎、糖尿病、癌症还是抑郁症,都是如此。

但是人类社会非常有意思的是,某些疾病能得到全社会的同情,有的病症却会受到歧视。比如人们总是对癌症患者无比同情,但是对HIV携带者、精神病人充满恐惧和歧视。这种心理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会躲避潜在的危险。但即便对他人没有威胁的一些病症依旧会让人难以启齿。

比如,不孕不育。比如抑郁症。

也许你会说,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是抑郁症,谁不知道?还有那么多人说自己抑郁,哪有什么歧视和难以启齿?

不,事实上,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远远没有达到正确了解的程度。很多人把抑郁挂嘴上,恰恰是无知的表现。

事实上,真正的抑郁症病人极少会大肆宣扬自己的疾病,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隐瞒,甚至根本不愿面对自己的病症。

我遇到一个姑娘,在我用了各种方法劝说后,终于去了医院。医生对她的诊断是“极重度抑郁症”,给她开了药,但是要求她的家人送她住院。姑娘给我看了诊断,说医生判断她有“严重的伤人和自伤倾向”,但她觉得很可笑,她当然没有告诉家人,更没有住院治疗,她也没有好好吃药。她觉得自己在很努力地好好生活,很努力地好起来,可是每到情绪崩溃的时候,就忍不住地问“为什么”。

但如果,在这个姑娘的故事中,病症的名称变成了另一种呢?如果是重感冒,医生让吃药、让挂水,甚至为了防止恶化成肺炎要求住院,姑娘会抗拒吗?她会隐瞒着家人呢?我想或许不会吧。

其实在那之前,姑娘和我说过,她不愿意去医院,因为她不想承认自己病了。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偶发的个例,而是非常非常多。当我在豆瓣、在知乎和大家做着交流,也会收到私信,向我询问。那些病人或疑似病人的私信总还是可喜的,毕竟他们在尝试着自救,即便还没有就医,也仍然没有完全放弃。但我也收到过一些私信,是询问朋友病了该怎么办。然后我发现有很多病人不愿意去正视病情,不仅是自己的原因,更多的跟家人的态度分不开。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

我的父母,在表达爱的时候,不是用温柔的关怀,而是会用一种“责问”的语态。比如我说我感冒了,父母的第一句话会是“你怎么会感冒呢”,或者是“叫你吃么你这个不要吃那个不要吃”,有时候是“多运动运动啦,体质这么差就是不动的缘故”。

当我生病示弱的时候,父母总是用类似“责问”的花语,在告诉我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这样的相处日常从小到达伴随着我,所以我变得不愿示弱,不愿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表达出来,因为不愿意变成“娇气”的孩子。在后来,好几次都是自己忍耐疼痛到不行、整晚不能睡觉,才会开口说要去医院。也正因此,我得抑郁症的事,一直没有打算告诉父母,并且一直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生病、治疗、逐渐康复。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的父母从小就对我有什么病痛比较重视。当我说自己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很关怀,那或许不需要我告诉父母我有抑郁症,而是在最初,就会扼杀了抑郁的幼苗。

家庭,或者说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思维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且根深蒂固。当然这是后话了。但非常可笑的是,你能看到很多匿名的病患在网上说着被家人带去求神拜佛、算命、跳大神。好像一旦进入精神科诊治,就会被看作失去神智、鬼上身,哪怕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自闭症等等精神病症都并非失魂,而是精神受损。

在某段时间我用“精神受损的魔法师”作为自己的签名,现在看来,自我感知能力真的很精准。

但人们对精神受损这件事太过陌生。

人们可以明白的精神病就是精神分裂的症状。或者,更能接受的是心理疾病的说法。譬如“情绪病”或者“心灵的感冒”,这样的描述,会更容易让大家接受,但也产生了很严重的误导。

这里有一个必须说明的点,在国外,是有心理医生这样的资质认证,这样的职业医生可以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并拥有开具处方药的权利。但在国内是没有心理医生这样的职位设置,只有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内的临床心理医生,而只有精神科的医生才拥有开具处方药的权利,心理咨询师能做的,只是聊天。

正是因为这个国情的差别,某种程度上,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受到了很大的误导。当你在国外说自己患了“情绪病”,自己得了“心灵的感冒”,大家会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然后你预约了医生,舒舒服服地跟他聊天,你的病历上留下就诊记录,临走的时候拿上你的药并预约下次见面的时间。

但在国内,大多数的人会告诉你“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甚至会说“不就是心情不好嘛,你也太脆弱太矫情了”。少部分人会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如前所述,其实不过是心理咨询师,只能一起聊聊天,不能在病历上留下记录,也不能给你开处方。

可是,抑郁症并非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它是实实在在的生理病变,是神经递质出现了问题,和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异常是类似的。如果单纯的心理咨询聊聊天就能康复的,那就说不上是抑郁症;而如果真的得了抑郁症,关爱、开导只能缓解部分的难受,却无法让大脑回复正常的运作机制。

可是,仍有很多人,因为无法正视自己得了“精神病”的事实,虽然摆出了积极治疗的模样,却只愿意去消费昂贵的心理咨询,而抗拒服用药物。

这种努力让自己好起来的假象,我想戳破它,不论是你自己营造的,还是家人为你营造的。

你只是病了,患病不是你的错,但是有病咱们就好好治疗。

事实上,直到如今,我依然无法感受到“心灵的感冒”这种表述到底是哪里契合了抑郁症的病状。这种“舶来品”的描述,很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或许本意是想说抑郁症并不可怕,不必太绝望。可是这并不准确,可是在国内人们也容易因此轻视病症。

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抑郁症的病状感受和另两种疾病更加相似,其一是癌症,其二是艾滋。

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作为患者的感受,非常相似。

抑郁症是一类(而不只是单一种)复杂疾病,有生理易感性基础,与后天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人体表现出的一系列“抑郁症状”的持续动态过程。

抑郁症不是由单独的某个因素造成的,在这个病症的成因上可以分为基因、生理、社会三大方面数种影响因素,包括基因、神经递质、应激-肾上腺-下丘脑轴、脑源性生长因子、脑、心理、家庭、经济水平、性别、应激事件等。

其中,基因遗传占30%,但并不是说你有抑郁基因就会得抑郁症。女性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但不意味着女性就会的抑郁症。20多岁是高发期,但晚年发病依然常见,甚至这样的数据可能因为病患本人的无知而不准确。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因素互相作用才会导致抑郁症,并不是只有心理一个因素,所以每个病人的病状表现、应对的有效治疗方案都不相同。这让抑郁症的治疗极其复杂,或者,你会联想到同样复杂的癌症。

是的,这是从发病原因上来说的。

我想你听过,每个人体内都有癌元细胞,只有当好的细胞打不过癌元细胞时,才会演化成癌症。癌症也是一类病状,只是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分别命名,但迄今为止唯一官方认为可通过注射疫苗预防的癌症只有宫颈癌。其余的癌症,我们无法预测,也无法预料。

抑郁症是如此相似,恐怕目前没有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能预测发病,或保证谁不会发病。而抑郁症也没有预防的机制,目前被认为可能可以用来预防复发的药品还没走上临场实验。

所以,我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坦然接受癌症一样,去坦然接受抑郁症呢?这个只能控制而谈不上治愈的疾病,与癌症并无二致。一个是生理的痛苦,一个是精神的痛苦,但它们的治疗方法都只有通过抑制“坏的”细胞或促生“好的”细胞,减轻痛苦,尽可能地延长患者高质量生存的时间。

所以,你可以好好休息,你可以放弃世俗的要求,你可以去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在有必要的时候你也应该服药,也应该按医嘱入院治疗。毕竟,只有积极治疗,才能尽快尽可能地让你过得好一点。

我希望你听到我说“抑郁如癌症”不会被吓到,我只是想告诉你,患上这个病不是你做错了什么,只是不巧罢了。

我也希望接下来当我说“抑郁如艾滋”,你不会惊恐,我只是想告诉你,抑郁症不是心灵的感冒,而是精神的免疫缺陷。

如果你对艾滋有一定了解,就会知道,艾滋病本身不会致死,而是一种免疫力的综合缺陷,所以会让患者失去抵抗病毒、细菌的能力,任何一个小小的病菌都会让病人恶化至无药可救。但这种免疫力缺陷并不是从感染HIV病毒就开始的。从感染HIV病毒开始到艾滋病发作之间,可有十年的潜伏期,携带者可以如常生活,只是因为自身带有传染性所以往往会隔绝社会生活。

但自从鸡尾酒疗法开展以来,HIV携带者的生存期得到大幅度的延长,甚至可以乐观地期待如常人般走完一生而没有进入艾滋发作期。但在病毒潜伏期,如果携带者想要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希望永远不发病,那就必须乖乖地吃药。

所以,艾滋病也被视作一种慢性病。

但是HIV潜伏期与艾滋发作期,某种角度来说,就像是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期和发病期。在许多的官方说法中,抑郁症一旦复发超过两次,就需要终生服药。这里的终生服药,是为了控制病情,让病情稳定下来,以保证患者能够较安稳地生活。

我知道有很多患者听到吃药就抗拒,听到副作用就害怕,听到终生服药就觉得一辈子完了。

我也曾害怕过,但最后却做好了“终生服药”的心理准备。如今,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恢复得很好,如果你见到我完全不会想到我有抑郁症,但我仍旧每天需要服用半粒舍曲林。这是医生让我维持稳定所服用的量,虽然很少,但却是一步步慢慢减下来。或许再过两个月可以完全停药,但如果出现反复,仍然会恢复到半粒舍曲林。

以前会觉得害怕戒不掉,但我现在却觉得稳定的生活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啊,今天好开心。

啊,我又能写小说了。

啊,不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了。

这样普通不过的生活,却用了一年半才换来。我很珍惜这良好的治疗效果,也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光和活力。

而那个不肯就诊、服药、入院治疗的姑娘,如今还会看到她痛苦的呻吟。她依旧在发病期,苦苦挣扎。

就像艾滋病发作时对细菌的无能为力,当抑郁症发作时,一点点小的刺激、负面信息或者压力也会让我们不堪重负,一下子从情绪到躯体全面爆发。

不过,与艾滋病不同。艾滋病患者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次潜伏期,也只有一次发作。但抑郁症患者,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可能会经历数次发作,也可能仅有一次。我们可能拥有完全不需要服药的“潜伏期”,也可能需要按时服药控制到最佳状态。

但没关系呀,如果说人生苦短的话,有办法让自己过得更轻松和快乐,那么我们就尽量别把自己沉浸在苦难中煎熬。

只是生病罢了,并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只是生病罢了,好歹还是有办法控制的。

只是生病罢了,亲爱的,那你更需要去尝试让自己开心、快乐的生活。

标签:只是 不是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