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不学诗,无以言,读儒家经典有感!

2020-09-03 19:20    

在四书确立的方法论指引下,儒家五经给予人们的更侧重于细化的标准和生活知识的细节。

“乐,所以和歌也”。在上古时代,诗歌已先于文字产生,相传伏羲作瑟,女捐作笙黄,先民已经能够体会声韵的美妙。自仓颉造字后,乐便有了文字载体,就是诗。

《诗经》就是孔子为了让“思无邪”且能教人温柔敦厚的诗歌流传于世,特删减而成的,风雅颂为其形式,赋比兴为其笔法,勾画了千年的文明。

通过《诗经》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隐约窥得古人生活的吉光片羽。在先秦的社会里,言论是自由的,爱情是自由的,古人的才思也是我等后辈始料不及的。其独立之意志、华彩之表达,值得我们世代传诵,高山仰止。

每读《诗经》,我都不觉感慨,古人的想象力何其丰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足以让现在的泡妞高手汗颜;“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相思人空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雅致无以言表。

《诗经》将人生活化,以抒情为主,寄托了人们最真实的感情。而其价值评判的标准,都基于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政治需求。只有这样,《诗经》才能思无邪,才能教人温和敦厚,教导后世文人以公众利益为重。

我坚决反对以阶级立场分析诗经,我喜欢自己慢慢来品,虽然时常一知半解。诗经本来表达的就是先民朴素的生活,展现的是细致隽永的含蓄之美,即孔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需世俗扰攘!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须遵循的“大经大法”。

由于焚书坑儒,古文尚书几乎不存,后世尚书几乎在造假与打假的反复中不断重建的。说实话,尚书实在难懂,其言语精炼,有时需要结合很多相关史实才能略知大概。由先秦各代典、谟、训、誓、命等文献组成,说到底,是先秦“鬼治”的表现。在奴隶社会,分封制为主要组织性质,家族式管理色彩很浓,所以统治者言必称古训,凡事求诸祖先与鬼神,吉则行之,凶则避之,卜卦贯穿全书。

《礼记》是先秦礼法大全,为典章制度之首。礼,最早是对鬼神先祖的祭祀,用来求福。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他相信礼仪制度有规范人心的作用,可以将人们导向他所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在礼记开篇就讲:人当曲身为礼。

《礼记》通篇由散文组成,通过实例阐述礼的表现与价值,其内涵正如曾子所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儒家对于礼的要求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由此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对礼的追求成就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也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历代沿用不提的圭臬。

《春秋》是孔子主编的鲁国国史,辉映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故而称为唯一一个以书名断代的先例。而今看来,满篇某年某月某日、时间地点人物,没有详细的情节,没有人物的刻画,与流水账无疑。但这却是世界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中的论述相当简洁,甚至说简略。他记录的每年的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文字也只有四十来字,最少的只有一个字:螟。据此,读懂春秋更多的还是需要仰仗春秋三传。愚以为,孔子在《春秋》中独创了影响深远的“春秋笔法”才更重要。孔子简略记事,对事件的评判更是简约,让人浮想。一曰显而微,文见于此而义在彼;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春秋》给世人提供了文风和方法论的意义,孔子巧妙运用古人对于生前身后名的看重,把对物是人非的评说都隐喻于青史中,以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博览群书,最爱者为《周易》,韦编三绝即是指此。因为长期以来易经被用于卜卦算命,所以很容易被人误解。记得年少时我曾为附庸风雅而买得易经一本,横看竖看都是一鳞半爪,难得其意。而今从思想角度考虑,才发现《易经》乃中华哲学之母体。

我想这样说应该不为过。《周易》相传诞生自河图洛书,先王伏羲据此画出了八卦,后文王重新演绎,并写出六十四卦卜辞,再后孔子又为其作传,故又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表面看,《周易》好像是专讲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他论述的核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世界观,以及如何运用它来得到未来的信息。周易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顾名思义,周易为变化之书。而变化的原因,又在于阴阳的和谐。“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基本物质,分别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排列组合可得六十四卦,如此反复以生万物。

《易经》云:“一致百虑,殊途同归”。先人们把对事物规律性与多样性的认识融入骨子里,成就了历数千年不易的“和”的思想,孔子更是将这种认识发挥称为一种仁爱的政治思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中庸中的和与之一脉相传,易经的实用性可知一斑也。

从现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考虑,《易经》明辨阴阳,并认为“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唯“天地交泰,阴阳互通”才能达到和谐共融的境界。而阴阳八卦的排列组合就是寻找阴阳交泰的途径,是寻找动态中的和谐。这些,无疑是辩证法的祖宗,其所强调的变化发展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都有力地支撑着几千年来的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亘古文明。基于此,《易经》无愧“群经之首”之美誉。

总的来说,五经包括了文、史、哲等领域,以其雄浑的广博与深厚为古人构筑了最初的知识体系,正是这个体系的继续发展与不断演进,才有了以后几千年的欣欣向荣。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母体。

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怠于熟悉这些了,在埋头向前的同时,若忘了我们是从哪儿来的,这注定是行之不远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