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苏轼“乌台诗案”案发前,他通风报信,才使苏轼免于一死

2020-09-03 19:44    

宋朝著名画家、驸马都尉王诜和苏轼是好朋友,苏轼的诗集《钱塘集》就是他出资印行的。王诜不是一个普通人,他能诗善画,亦工词,所以常与苏轼往来,被视为苏门的成员之一。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前,正是他及时向苏轼的弟弟苏辙通报了消息,让苏辙急速派人去湖州通知苏轼让他做些应对准备,才使苏轼避免了更重的罪名。

图为王诜

苏辙一听到消息,便迅速派倌连夜使赶往湖州通知苏轼,要他焚毁一切有可能产生麻烦的文字,将罪名降到最低。

于是,苏辙派出的信使与朝廷派出的公差兵分两路,分别日夜兼程赶往湖州,这就拉开了北宋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之一“乌台诗案”的帷幕。

当时,朝廷派出的公差是太常博士皇甫遵,他的儿子和御史台的两名官吏与他同行。这四人快马加鞭往湖州赶,沿途经过驿站,可以在驿站换马继续赶路,因而速度非常快。而苏辙派出的信使由于不能在驿站停留,所以始终只能骑一匹马,中途还要停下来休息和喂马,因此再怎么赶也赶不上公差的脚步,两者的距离就这样越拉越远。

图为古代驿站

就在这时,皇甫遵的儿子由于难以承受千里奔波之苦,中途患病,不得不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停下来休息,因而耽误了大半天时间。正是这宝贵的大半天使得苏辙的信使超越了他们,争得了主动,于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先于皇甫遵一行赶到湖州城。苏轼得知消息后当即将公事交给湖州通判暂行代理,自己则告假回家,销毁一切可能的诗集和文字材料。几个小时之后,皇甫遵一行来到湖州,那些该处理的文字材料早已被处理得一千二净,所以后来给苏轼定罪的诗词多半是他以前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写的,近几年的诗作则很少被作为罪证,而他的罪名也因此轻了很多。

苏轼对月畅饮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押抵东京,关押在御史台的监狱中等待审判。四个月之后,这个案子才结,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

御史台的官吏们本想置苏轼于死地,哪料想半路杀出一个王诜来,事先向苏轼通报了消息,让他早做了应对准备,否则苏轼的结 局真的难以预料。只可惜那些被苏轼处理掉的诗文,后人再也无缘欣赏了,这个损失自然是无法掂量的。王诜最终也以徇私泄露朝廷机密的罪名被降职,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见苏王二人交往之密切,感情之深厚。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