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当我们看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2020-09-03 20:27    

这是什么样的展览,引得众人瞩目?

最近,在国博有一个特别火的展览会频频出现在你的朋友圈里,它就是“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故事还得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个合作项目开始讲起。

当时大英博物馆从浩如烟海的800万件馆藏品中挑了100件文物来讲述世界史,英国广播公司一共播出了100期,每期对一件藏品进行解读,其受欢迎程度之高,创下了一千一百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与之配套的由当时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所著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更是为大家思考文物背后多样的故事、多重的文明提供了最佳读本。

北斋漫画(日本,公元1814-1878年)

之后不久,大英博物馆的这些精品文物开始了世界巡展,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都会掀起一波“博物馆热”,并成功引导大家对世界史与各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有重新的认识。今年,国家博物馆终于引来了这批珍品,也就是这次“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

为什么这次展览如此值得期待?

答案是文物本身,仅仅100组文物,完成了一部“浓缩的文物世界史”,时间跨度长达两百万年,这才是本次展览最独特珍贵之处。

鸟形石杵(巴布亚新几内亚奥罗省,公元前6000-前2000年)

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目前已知人类有意识制作的最古老的物品——两百万年前的奥杜威砍砸器,又可以看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信用卡和充电器;这些文物在空间分布上同样出色,100件文物跨越了五大洲,既有相对熟悉的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与中国文物,又有相对陌生的来自南北美洲、澳洲等土著民族的灿烂文化。

绳纹陶器(日本,约公元前5000年)

这些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但确实都是由人类祖先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每一件文物都记录了人类的每一滴成长。

中国青花大盘(中国江西景德镇,公元1330-1350年)

尤其值得欢欣鼓舞的是,这次展览抛弃所谓的“欧洲中心论”,这100件文物在历史年代、主题分类、地理分布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巧思的平衡,使我们意识到每一个文明都值得被赞美与重视,以及更加注重不同文明间的共性和互补。

柿右卫门瓷象(日本佐贺县有田市,公元1650-1700年)

对于国博来说,这估计也是建馆以来第一个时间空间跨度如此大,主题如此恢弘的展览,说是万众期待,也是一点不为过。

朝鲜粉青砂器(朝鲜,公元1400-1500年)

有意思的是,这个展览已先后在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巡展,每到一个地方,举办方都需要为这部世界史增添一件能够代表当下社会进程的物品作为第101件展品,该展品还需要具有博物馆馆藏与国家特色,那么这次国家博物馆增加的第101件文物是什么呢?在这里先卖个关子,不过这第101件文物确实是选得巧妙,相信等你亲眼看到时一定感到惊喜。

这个展览会让你有什么收获? 用文物体验他人的存在方式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尼日利亚贝宁城,公元1500-1600年)

夏威夷的编篮头盔(美国夏威夷,公元1700年-1790年)

这个展览其中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可以通过文物来体验他人的存在方式。

文物的展现自然要比文字的描述更具象,这也是用“文物讲述历史”最有价值的地方。

远自几百万年前的原始人生活,近至十几年前不同地区同时代人的经历,我们在这个展览中得以足不出国就能观赏祖先们曾经存在的印记,一窥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社会。

去发现每一件小东西的巨大能量

从这个展览中,你会发现一个小东西如何影响文明的发展进程,而其本身又是如何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影响,这也是本次展览所呈现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文物都是文化交融下的产物。

佘盆梅海特内棺(埃及,约公元前600年)

这些文物往往其貌不扬但却有着最深厚的内涵。比如序厅里的佘盆梅海特内棺,最让人惊奇的地方是它的木材来自地中海东部黎巴嫩的雪松木,黄金来自埃及南部的努比亚,青金石来自今天中东的伊拉克,内棺几乎所有材料都来自埃及之外的地方,可见即使是在古老的埃及,也会有来自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大洪水”记录板(伊拉克库雍基克,公元前700-前600年)

再比如来自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微的那块著名的“大洪水纪录板”,竟然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如出一撤,还比后者早了足足四百年,充分说明了全球文化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使你拥有更广阔的胸怀

当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时,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反而是次要的,而体会到文明很难做到完全孤立的发展,应该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人类的全部历史才是核心。

阿拉伯青铜手(也门,公元100-300年)

出土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奥杜威砍砸器会让我们明白现今人类都是非洲祖先的后代,若单单从皮肤的颜色、头发的质地、语言的差异去强调区分彼此是肤浅的,人类的共性不仅仅是一种启蒙式的梦想,而且在基因文化也是事实,互相欣赏与尊重才是应有的态度,而对“求同存异”的提倡永远不过时。

收获一堆表情包

对这些珍贵的文物看不出所以然?

没关系,我们也可以在展览中自己找乐子。

奥尔梅克面具(墨西哥,公元前900-前400年)

莫切武士形壶(秘鲁,公元100-700年)

刘易斯棋子(苏格兰刘易斯岛,约公元1150-1200年).jpg

索维面具(塞拉利昂歇尔布罗岛地区,公元1880-1886年)

这里有刘易斯棋子中表情呆萌的国王和王后,莫切武士形壶里紧紧拥抱着自己沉醉于自我欣赏中的武士,还有那个头上顶着优雅的欧式帽,身上居然披着稻草的索维面具;这些可爱风趣的形象跨越了千年才得以和我们相见,你又怎么舍得忽略它们?

如何更有效地参展

3月1日,笔者参加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开幕式,借此机会先睹为快,把展厅中的100件文物认真地看了个遍。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展览要做到有效参展难度不低,因为除了几个大家相对熟悉的“明星展品”之外,面对那些其貌不扬但内涵深厚的文物,想看出个门道不简单,接下来分享几个小经验,若在看展之前能尝试几点,参展效果会好得多。

花卉纹伊兹尼克大盘(土耳其伊兹尼克,约公元1570-1580年)

国博官网上有关于这个展览的详细信息,包括展览简介、展品清单、参观导览以及延伸导读等,并为其中算得上重点的文物制造了语音导览,建议你提前花点时间听一听,起码做到知道这100件文物都是什么,并且对其中一些最重点的文物有大致把握。

丢勒的犀牛(德国纽伦堡,公元1515年)

展览一共分为8个主题,分别是“开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变革与调整”(公元900—1550年)、“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尽管文物本身是“碎片”,相邻展品也未必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展组关系,但这些文物都是为了服务主题本身,因此国博在每个主题上都有详细的说明,等你亲自观展时,建议花点时间阅读展厅里的每个主题内容。

索福克勒斯头像(意大利拉齐奥,约公元150年)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为每一个展品都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说明文本,甚至有的展柜中出现了连续说明牌用来交待比较重要的知识背景,到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利用起来唷!

准备材料

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历史年表。

在看展时如果能边欣赏文物边把它们的出土地标在地图上,对信息的捕捉会有效得多。

一般来讲,缺乏世界史的知识是普遍现象,但我们对中国史的发展脉络是相对熟悉的,所以在欣赏文物时,不妨拿着中国历史年表,看看这件文物对应的是中国历史的哪一阶段,这样有利于对不同文明的发展程度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彩文官俑(中国河南省,约公元730年)

另外,如果你想重温中国历史,建议提前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古代中国”,这个展览从远古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一个很好的梳理。

友情提示,“古代中国”展厅里有不少“明星文物”,可一点不比大英展里的中国文物逊色哦!

参考书籍

本次展出的展品中有43件跟前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所著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里提及的文物相同,有10件套是同类代替,即以同一文明同一类别的展品来代替原书提及的文物,其余是同时代替,即以同一文明同一时间段的其它展品来代替原书提及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确实写得丰富生动,能给人不少启发,推荐提前阅读。

另外两本参考读物主要是帮助大家对文物的社会背景与文明之间的交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分别是由杰里·本特利与赫伯特·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以及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美国大选徽章,(美国,1868年)

轻松错峰,悠闲看展

时间:2017年3月2日-2017年5月31日

地址: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票价:50元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