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她是林徽因的亲侄女,21岁设计出越战纪念碑,获美国最高荣誉“国家艺术奖章”

2020-09-07 13:49    

她出身大家,是民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林徽因的亲侄女。也许,这个林氏家族的女子血液里就本能地奔腾着浪漫情结和艺术血液,林璎也和自己的姑姑一样,是个卓越的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

因着突出的艺术成就,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09年她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在林璎的身上,最可圈可点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她年仅21岁便设计了在美国引起极大关注的“越战阵亡者纪念碑”,一件便是因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奥巴马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1岁,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震惊世人

1980年秋,年仅21岁的林璎从耶鲁大学的布告栏上看到越战将士基金会向全国征集纪念碑设计图案的消息。当时,林璎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这个纪念碑设计方案不正好契合了这个主题吗?

于是,在教授的鼓励下,林璎报了名,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艺术比赛。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人自身就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帮助越南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无权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参加越战或战死在战场上的人的亲属,便没有得到为国奉献捐躯应该有的尊重和待遇,因此倍感失落。于是,有人提议为这场战争修建一座纪念碑,以抹平人们心中的伤痕。

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的精髓,她来到了华盛顿实地考察。站在纪念碑选址的林荫大道上,面对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林璎的脑中开始沸腾:这座建筑不应该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念碑造型,它更象征着一道伤口,大地的伤口,也是人心的伤口。所以,这座纪念碑应该切开地面,让碑石升出地面,象征着伤口的愈合。

而且,这整座公园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不应该因为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而显得突兀。灵感慢慢在脑中成型,很快,她设计出了纪念碑的草图。那是一道125度的“V”形黑色墙,中间交界处最高,逐渐向两侧低斜下来。就好像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

在她拿出作品草图的时候,同学和教授都对她作品的色彩和线条灯提出了批评意见,尤其是黑色的墙体,太过压抑和悲伤。但林璎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她的设计是“建筑形式的双关语”,不直接了当,但有内涵,令人寻味。

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林璎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

就这样,林璎完成了这道长达492英尺的倒“V”字形纪念碑的设计,碑身简洁深黑,在光滑的花岗岩上镌刻着五万多个在越战中阵亡的将士名字。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的草坪中,绿地衬托碑体,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象征难以愈合的战争伤口。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没有任何特别的雕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

林璎设计的方案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

她当时还只是耶鲁大学建筑系一个四年级的学生。

林璎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可是,这个作品问世之后却没有得到预想的好评,很多民众认为那么多身价不菲的建筑大师的作品都被淘汰了,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女孩子的作品,怎么会好?

甚至有人用满满的恶意揣测这座建筑:

有人说:它像澳洲土著民用的回飞镖,而回飞镖意味着灾难必将重演。

有人说:这是地面上的一个黑洞,是麻烦的象征。

有人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下。

接下来,批评逐步升级到人身攻击。

什么“丢脸的破墙”、“令人羞辱的阴沟”、“黑色伤疤”等等。有人嘲讽林璎,你可真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拿了冠军。

最后,人身攻击又升格为政治攻击。说什么:“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在亚洲发生的战争的纪念碑,那对我们美国人岂不是太讽刺了吗?”

一个美国大富翁看到纪念碑是一位亚洲人设计的,大怒。他自己掏钱给那些气愤的越战老兵买机票,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他还纠集了一批人提出由政府拨款,请一位白人雕塑家,再设计一个包括三个美国军人和一面美国国旗的雕塑,建在林璎纪念碑的正前方。

闹到最后,连美国内政部长沃特也出来干预,他说:如果不能和反对者达成妥协,就取消建纪念碑的计划。

回忆起那段日子,林璎很感慨:“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

有差不多几个月的时间她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有不少的人并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建筑,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亚裔。

“我曾问过一同工作的退伍军人有关那些批评信的情况,的确有人责问过他们,说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纪念碑。”

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林璎坚持住了自己的主张。她不止一次向反对者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在地面切开一道口子,痛楚会很快消失,但伤疤却留在记忆深处。”

幸运的是美国建筑界与艺术界是公道的,主张学术公正。他们为了平息争论,决定再度审阅一次全部1421件大赛作品。全体评委再次表决,大家仍然一致认为林璎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

但是,他们也对这些强烈的反对声音做了妥协和中和,为了让这样一个天才的、杰出的作品能够问世,他们最后同意了在纪念碑附近再建一个“三个战士铜塑”以及一面美国国旗。

1982年3月,纪念碑终于破土动工。

“建造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从一开始林璎就问过自己。在她看来,当宝贵的生命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她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的同时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显然,她做到了,一位越战老兵说:“这是一个能静静地吊唁我的朋友的地方,它帮助我平静地接受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越战将士纪念碑既无崇高庄严的外观,也没有豪华的装饰,可是,它却以其朴素、简洁,给人予摄人心魄的奇特艺术效果。它邀请和欢迎游人上前,沿着碑体,从倾斜的地面走下去,细读上面的名字。而阅读名字的同时,碑体逐渐升高,产生了一种向蓝色的天空升腾地崇高感。当我们面对碑体,细读上面的名字时,就犹如面对明镜,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它与死者的名字融合成一体。作为活者,在这一瞬间,我们无可避免地与死者进行交流、进行反思,按照林璎自己的话说,“活着的人和死着的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在纪念碑破土动工之前,林璎离开了华盛顿继续求学。在她看来,设计完成之后她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座她设计的建筑物,定会无限制地还原她的思维和理念,而这一点对于建筑师来说,是奇怪的感觉。

林璎对此这样描述:“当一个之前还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被付诸实现并且公开出来时,它就再不是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再不是你私有的了。这简直让我有点害怕。”

所以,她离开了,继续自己的求学之旅。

越战纪念碑建成后,每年都有200多万美国人来到这里,祭奠那座带着体温的倒“V”字型建筑,人们亲吻、抚摸着碑墙上战友和亲人的名字,安慰魂断他乡的亡灵。

而旁边那三人雕塑却从来都乏人问津。

2010年2月25日,林璎获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奥巴马亲自为其授勋。

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曾经让她困扰的东方血统,给她的作品赋予了碰撞的灵魂

林璎的天赋与她的家族一脉相承。

她的曾祖林孝恂是光绪朝的进士,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曾出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祖父林长民留学日本,后担任民国的司法总长;父亲林桓是位陶艺家。

林璎的母亲生于上海名医世家,一九四九年五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已获名校史密斯学院入学许可,她把护照、入学许可和十元美金缝在衣服和鞋子里,逃至香港再赴美,在西雅图认识林桓并相知相爱。

(母亲怀里抱的是年幼的林璎)

这个家族里,最名声显赫的是她的姑姑和姑父,中国及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

林璎长得有点像中学时代的姑妈林徽音(徽因),她的艺术才华也是来自林家的遗传。但令人有些吃惊的是,如此显赫的家世,林璎在21岁之前竟然几乎全然不知。

由于家族在大陆政治动荡中的遭遇,林璎的父母亲极少和她提起中国,提起他们那显赫的门第。

直到她21岁生日那天,父亲才和她提起了自己的家族。她方才知道自己的姑姑和姑父在中国享有盛誉。

(林徽因和林璎)

林璎曾经回忆,父亲在提起林徽因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的,他钦慕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林徽因的美貌与才情,使得林桓一直也想拥有一个女儿,将她培育成林徽因那样的女子。

上天似乎听到了林桓的心声,将林璎赐给了他。

林桓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而他的女儿林璎,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林璎的童年也是非常美丽平和的。那时,他们的住处后院是一大片山林,那些地面在每个山脊之间起起伏伏,是孩子们的天堂。

这样一个安定和清怡的环境给了林璎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她从来都没有为了金钱才去努力奋斗的概念。

“我们虽然从小就被鼓励要取得好的成绩,但并非出于任何利益的目的。你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来说很重要,即使它无法使你变得富有。因此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一种注重创造力的思想的感染。”

(林璎的全家福)

然而,这种东方式的淡泊宁静却很晚才被意识到。林璎2012年在接受美国中文网专访时坦言,华裔背景曾经非常困扰她。当有人问她“你从哪里来?”当她回答说她来自俄亥俄州时,那个人会接着问“我是问你究竟从哪里来?”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林璎不喜欢被看作是外来者,她会坚持告诉对方自己来自俄亥俄州,甚至为了这个问题和对方争执起来。

直到30岁,她才强烈地想去探求自己的文化背景,因为她逐渐发现自己的作品中有东方文化的基因。“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致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我曾经非常惊讶于自己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微妙联系。直到在一次与家人回中国福建的经历中,看到了父亲度过童年的老房子,那些简单的庭院,精雕细琢的木头,可随意撷取的湖畔小景环绕着整个院子。显然,在这座房子和祖父收藏的中国字画中间成长起来的父亲也深受着他们的影响。父亲的那些作品已经说明了一切。”

后来,林璎在东西方的思考方式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我喜欢两极相遇的场所——事物之间的界限,这很吸引我,我认为是华裔、美国人的双重身份帮助我形成这一特质。”

在设计位于纽约华埠附近的新美华博物馆时,林璎就将这种平衡运用到了设计当中,她想让自己的两个有着一半华裔血统的女儿能更多了解她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时任纽约市长彭博在新美华博物馆开幕仪式上致辞,肯定林璎的设计充满东方文化魅力。美国中文电视新闻画面截图)

从极力地想要做个美国人,到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着迷,这个转变让林璎的作品有东西文化共同的声音,也成就了如今的林璎。性格淡泊,一生只用作品说话

和她热爱交际的姑妈林徽因不同,林璎性格淡泊,大多时间在远郊离群索居。

她说,宁可在深夜和自己的猫一起工作,也不愿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作为世界级的工作室,她把规模控制在3-5人,并坚持亲自绘制设计图纸,她认为“这很重要”。

美国的记者说:“林璎看起来,总像是一个上课即将迟到的羞怯女生”。林璎的言行更容易让人把她和东方人的勤奋、质朴联系起来。

因为父亲是陶艺艺术家,林璎也遗传了父亲的巧手。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从橡皮泥开始的,而橡皮泥正是一种用油来保持柔软的黏土。它就像土壤一样;一股塑造土地的激情似乎永远挥之不去,它就在我的心里,是我全部作品的生命。

二十年来,华人艺术家在美国各行业大放异彩,名人追悼会一定找马友友拉大提琴;女星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或有钱的新娘选购礼服一定找王薇薇(VeraWang);找人设计纪念碑、花园和景观,第一人选就是林璎。

后来,林璎和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一同被选入妇女名人堂,但是林璎也觉得没什么,这么多年,她一直是用作品说话。林璎作品

↓↓Groundswell

视觉艺术中心,哥伦布,OH,1993

↓↓女子桌

Women’s Table,1993

耶鲁大学于1701年建校,约两个世纪后,即1873年才开始接收女学生。这个雕塑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来纪念耶鲁大学的女性。它是一座亲人的纪念碑,黑色花岗岩底座上方悬挑出一张绿色花岗岩椭圆形喷泉桌,大小为3.048m ×4.42m,清水从它的边缘滴落而下。椭圆桌上雕刻着数字,这些数字呈螺旋状展开,记载着每年耶鲁大学新生中的女生人数。数字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现在,每年都会加刻上一个新的数字。

↓↓Wavefield

这是一家研究机构旁边一小块场地的设计,因为是航天机构,造发动机的,林璎在查阅空气动力学书籍时得到了这个图形,一种波,非常有韵律。人可以进入这个场地,每一个波都像是一个座位,可以躺在上面。

↓↓Eleven Minute Line

Wanås Foundation, Wanås, Sweden, 2004

"Somewhere between a line and a walk"

↓↓Water Line

↓↓民权运动纪念碑

民权运动纪念碑设计理念来源于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到公正像水一样流淌,正义如滚滚洪流。”

↓↓曼哈顿翠贝卡一家庭豪宅

这是这位年轻的华裔建筑师首次接手民宅设计,将成为纽约市最大的家庭房屋。林璎的设计是将原本只有3层的住宅改建成一座宽50英尺、深100英尺和高70英尺的5层高建筑物;内有3个厨房、一个屋顶露台、酒吧、图书馆、一个两层高的衣橱,还有一个82英尺长的游泳池及可以容纳4部汽车的车库。其中位于5楼的一个主人房,面积达5000平方尺。林璎的设计方案一出,即引来好评如潮。当林璎出现在纽约市地标委员会并展示其设计方案时,其中的一名委员说:“你很难对她说不。”

如今,林璎在纽约SOHO拥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继续做雕塑和建筑设计,从阿拉巴马州的公民权利纪念碑到纽约的美国华人博物馆,她的设计遍布全美各地。

林璎在她的建筑世界里一如既往的贯穿自然纯朴又独行特立的艺术人文理念,建筑设计在她的诠释下原本只是自然界天衣无缝的一部分。她到底是建筑界的艺术家,还是艺术界的建筑师?艺术禀赋既是与生俱来亦是家庭熏陶,林家便是这样一个艺术世家。深受家庭的影响和鼓励,使本来就具备冷静理性头脑着迷自然科学的林璎找到了建筑学这个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力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坚守自己的心灵,他的作品才能感动世人,超越时代。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