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漕河泾:服务创业者就是投资未来

2018-04-08 14:26    

新华网上海10月25日电(兰天鸣)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历史有33年,这里孵化器历史就有28年。

1989年,最早的孵化器始于漕河泾的一片农舍,100多家企业诞生于此。如今,那片农舍都已消失,孵化器却在园区里“开了花”。

2016年,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已有482家企业。

创业企业像水中生长的鲤鱼,努力从鱼苗长成大鱼。有的经过奋斗,最终跃过了“龙门”。

甄选:从进“鱼塘”到跃“龙门”

为什么做孵化器能坚持28年,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总工程师韩宝富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情怀”。

在韩宝富的回忆里,最初的创业者不少都是高校下海的科研人员。甚至有的高校副校长带着学生走出“象牙塔”,来这里创办校企业。

如今,农舍成了绿地。不过,韩宝富依然能在漕河泾现代化办公楼里看见曾经熟悉的面孔。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已建成和引进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20家,拥有创业服务面积近60万平方米,约占开发区建筑总量的12%。

同时,开发区还与国际知名孵化器和科技园Founders Space、Fishburners、Demo Space、IUIA、德国黑森州等打造联合孵化空间。

可对创业企业来说,要进入这片“鱼塘”并非一件易事。这里的选拔机制近乎严苛。

企业需要接受严格的评审,参照的是美国硅谷创业项目评议模式。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项目征集—筛选—面试—评定—培育—退出”的引进机制。

入选企业经过分级,将情况不同阶段的项目引入到不同载体进行培育,并形成动态跟踪的孵化体系。

正因为科创企业的聚群效应,开发区2016年全年新申请专利3364件,发明专利2345件、发明授权1038件。

在孵化器里,创业企业的存活率高达92%。“跃过龙门”成功上市的企业多达28个。

贴身服务:创业者本位思维

在去年的漕河泾科创嘉年华举办前,年轻的创业者向开发区提建议:能不能做些活动,让创业者在轻松的氛围下交流。

美食节、音乐节应运而生。

如今,嘉年华活动已经成为漕河泾总公司“主业突破、服务延伸、品牌宣传”的一个平台型、项目化炫目载体,受到全球创新创业者的高度关注,众多风投、行业专家、企业经营者蜂拥而至。

而每个初到漕河泾的企业,都能收到一份“服务超市”菜单,涵盖人才招募、专利申请、金融对接等近500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都列出联系人和电话。

为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短期及小额贷款。8年前,开发区就建立了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目前,该融资平台已累计向256家次企业发放贷款8亿元,融资平台合作银行已增加到3家,授信额度达3.01亿元。

据了解,目前,平台尚未出现过一笔坏账。

为了帮创业者扫除政策盲区,对接企业和政府,开发区联合地方政府设立区区合作机制。

目前,区区合作机制已涉及政府相关审批权限下放诸多方面。

在开发建设者眼中,开发区对入区企业服务的资源,必须内联外引,抓好各方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对接,其中,让这些企业 “找得到,用得好,能提升”将是服务资源整合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标准。

责任:孵化器是学校,投资的是未来

在被问道“坚持做孵化器将近30年值得吗”,总工程师韩宝富没有犹豫地说: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他认为,能成为“独角兽”的公司毕竟有限,但“蚂蚁”也能变成雄兵。小企业也能发现新业态,形成新的产业细分集群。

韩宝富说:“做孵化器绝对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他把孵化器比作学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最大的投资。把创业者培养好,不愁国家没有未来。”他说。

“创业的路上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创业”。这句话在漕河泾已经流传了10几年。

晚上众创空间的灯光彻夜点亮, “白加黑、五加二、雨加雪”的创业精神随处可见。

他比绝大多数人都清楚,对于开发区来说,坚持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现在并不能带来太直观的利润。

但众创空间的负责人从来没用过“房东思维”来看待过创业公司。他们专注的是“鱼塘里的鱼苗怎样茁壮成长,早日跃过龙门”。

在他们眼中,这是漕河泾的历史习惯和责任所在,“是现实需要,更是未来的需要”。

“现在手上也许不算是一副大牌,但是我们将来一定能握上一把好牌。”这些众创空间的负责人如是说。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