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科技 >正文

聊科普:我凭什么听你科普?

2020-09-22 12:33    

今天发篇聊科普的文章,算是给常识系列开个头。给别人讲常识其实也就是科普。常识并不简单,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很多领域不具备基本常识。互联网上普通人的很多讨论争吵都是因为缺乏常识问题引起的,基础都不对,谈不上观点之争。

科普潮流在网上也兴起很多年了,虽然目前还不算大众化,但总体趋势还是发展的。但现在问题仍然很多。沉思录的作者们很多都是在中文社交媒体平台上混迹多年,也见证了很多话题和争论的发展。有很多谣言和常识性错误,从十年前起就已经有不少科普,结果到现在还是不断有新的受众去传播。比如网上很多月经年经贴就是如此。另外在网上科普还经常会遇到不被人接受和认同,甚至反感抵制的情况。这不全是被科普对象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科普参与者本身的问题。今天稍微聊下这个问题。

首先“科普”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既要“科”又要“普”。

然而,理解一个科学问题,有一个巨大前提,那就是你必须要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否则你实质上无法对一个问题有客观的判断。

所以科普工作既要严谨,专业化,又要普及,这实际上是很矛盾的。必须在“科”和“普”之间做一个取舍。

科普大约的路子有三种:

第一,通过寻常化的语言,以及生活实例,尽量压缩其知识总量,永单一的概念名词,尽量剔除需要专业思维才能理解的过程,如同将“新闻”一样讲给你。

比如著名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此法在营养学科普之中是最为常见,一般他们就告诉你,吃什么东西含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比如养颜啊,美容这类热门的),然后就完了。。这种建议来自什么原理,参考什么文献统统就不告诉你。这也是最初意义上的科普。

这种科普的问题在于:

1,此类科普会造成科普问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只要懂几个专业词语,都能胡写一篇似懂非懂的东西。某些商家买通媒体胡扯这个大家都见过吧。

2,此种教科书一样的说辞解决不了“科普”的真正问题,而且这会造就一批半懂不懂的信息接受者。

3,能够覆盖的领域太小,某些专业领域是无法压缩信息量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第二,是一种深入浅出,尽量把专业内容通俗化表达的路数。

大致路数,就是先讲出专业严谨的科学论述,然后尽量用寻常的语言去解释,普及整个论述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专业词汇,并且将不容易理解的过程类比简化或者使用图表,再列举一些权威机构的研究,用于佐证。以果壳网为代表的一些科普就是如此。比如地震时期,证伪民间预测的可信度的那些文章,就是这种路数。

但这种科普也有问题:

1,即使简化再彻底,科普问也有一定得知识量门槛,很多人未必能够理解,尤其是特别专业的领域。

2,实用主义的信息受众会被搞晕,因为他们只想听一个权威的说法,然后照做而已(比如我们经常看知乎上一些长回答会先拉到最下面看结论)。

3,科普效力低下,而且深受价值观的影响,过意严谨,突出不确定性的论述,在科学上是严谨,但是对于不少普通人来说会感到不安全感,从而继续选择相信直觉。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从来不信任西医,在正规中医无法治疗得时候,一个神棍随手拔了一把草,说这草能治百病。然后他找科普者求证,假如科普者告诉他“这个草目前没有发现有任何成分产生疗效,且有可能有不确定的毒性,仅从检测结果来说就是普通的草,不排除有其他可能。”,够严谨了吧?然后,这个人回去肯定会把这个草吃了,因为在他看来,你说了一句严谨的废话。

又出现了一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第三,走权威专业路数的科普。

实际上他和上面那种的区别就在于他替你下了一个具有“绝对性”的结论,并且尽量引述权威资料和自己的海量知识储备,将文章“结论化”,列成“干货”。通过公众言论传播,培养权威人士的个人威望。

这种方式相比前两种呢,这种方式得传播性,力度,直接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

但是缺点在于:

1,过分的塑造权威在现在这个自由主义泛滥到不正常的时代,是一种不得人心的事情,会引起反感。也是我们开头说到的问题。

2,科普者以一种布道者的姿态展现出来,在公众言论中形成强大的话语权,把单纯的科普话题,往往莫名的和社会话题和政治话题搅合在一起。比如转基因事件在极左立场的圈子里面,就变成了政治事件。

3,权威话语的科普,虽然有效,但是很容易会转化成价值观输出,也就是说受众不是在接受科普知识,很可能只是凭直觉选择价值观取向而已。

所以最终还是没绕开这个问题,这个科普的死局,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你的理论,只是单纯靠直觉选择信不信而已。”

而这种类型的科普来源,是科普领域的“媒体化”进程。说到底,在传统媒体圈子,有那个知识储备去做科普的人是很少的,专业相当混乱,到现在也是这样,以前知乎圆桌搞了个“高铁”专题,其中多少媒体人的回答,让知乎上的铁道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集体火大就知道了。所以说,鹰派科普的出现,就是科普人士要和媒体争话语权的运动产生的,当然争话语权的就是通过办媒体的方式。

而这类科普在知乎上引起某些人士的反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存在感过高。科普人士的话语权让科普非常有效率,但是同时让有自由主义情怀的人士感到“不平等的交流”,觉得自己是“被动输入一些观念”,从而产生强烈的“直觉反感”,他无法反驳他的观点,就是单纯因为这种“不平等”去反感而已,所以最常见的就是扣帽子“你这个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教徒”,“理科猪”。但是事实上搞这类科普的小一半都是文科生,而且不少人是自诩“人文”……

理工,科技类的科普尚算好,至于文科类科普简直是重灾区。社哲政史经类领域入门了解门槛低,深入研究和得出成果的门槛其实更高。而且这些领域的结论太容易有争议,模棱两可以及掺私货,导致不管是这个领域的科普者和受众者都存在严重问题。能流畅使用中文读过点东西的的都有可能出来当专家,比如知乎上一些……不展开说了。

而且文科领域的科普路数,不管是上面哪种路数,问题都非常多。第一种,很可能最后没讲什么东西。第二种,更容易民科化,因为文科领域不像理科逻辑性和系统构建那么强,很多问题概念可以脱离体系单独拿出来讲,碎片化和片面的东西太多,导致很多人喜欢用一两个有局限的概念,结论等来解释描述一个很宏大的体系,或解释一个复杂的现象。比如知乎经济相关领域,简直重灾区。如果第三种,这基本就是大V意领路数了。这种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信你的人死忠粉你,不信你的人看到你就想骂街甚至打人。而且这种太容易掺私货。因为这几个领域往往涉及到三观和立场,谈论问题时不带出自己的情绪和观念,基本不太可能。

上面说的这些,可能每条最后都会打我们的脸。因为我们想弄的这个系列也主要是文科领域的科普嘛。当然,虽然我们水平不行可能犯错,但我们不会当权威意领,随时欢迎读者来讨论以及打脸。嗯,建立在基础常识之上。

文科领域的科普问题就不展开了。以后文章慢慢说。如果不拖稿的话……

总之,网络科普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争论会越来越多。一个东西要想效率和情怀兼顾是不可能的,真正有志于科普而不只是展示话语权的人应该在准备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研究互联网时代传媒规律以及网络人群心理,找到更好的策略,这样才能不浪费精力。

标签:科普 什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