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万万没想到!衡阳竟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8-04-08 20:37    

衡阳历史文化浅谈

文/ 刘定安 衡阳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人类文明进程和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衡阳从来没有缺席。不但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树有无与伦比的丰碑。无论是在远古,还是近代,衡阳历史文化都是厚重的,深远的。她是人类社会进步主要标志火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人们改造自然治理洪水的智慧获取地;是古代人们发明服饰的制蚕始祖嫘祖的家乡和埋葬地;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诞生地;是中国近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源地;是中国五大名山五岳之一南岳所在地;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反抗侵略悲壮历史事件之一的衡阳保卫战的发生地。衡阳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一脉,既集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共性,又彰显了地域文化发展的个性,既传承了文明演进的统一性,又凸显了文明递进的多样性。衡阳历史文化特点与价值,是由其源头与发展过程决定的,具有鲜明的农耕文明色彩和浓郁的湖湘文化味道。

衡阳历史文化源头探究

作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衡阳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特色明显。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一样,衡阳的历史文化呈现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的;但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必有纲目之别,主次之分。历史文化的脉络,必有主线。衡阳历史文化的主线是什么呢?有三条:一是以火神崇拜为源头的祭祀文化演变史;二是以神农炎帝为标志的农耕文明进化史;三是以南蛮血性为基因的湖湘文化发展史。无论是人们总结出的大雁文化、宗教文化,名山文化,还是书院文化、船山文化、抗战文化,等等,都是由前述三大文化文明而产生衍变出来的文化现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而不是并列与平行的关系。而且,这三条主线不仅具有包容性,其特色还具有唯一性和差异性,是衡阳历史文化的标签和标志。

火神崇拜是衡阳历史文化的主要源头

说到火神崇拜,离不开南岳衡山。然而长期以来,衡阳人“不识南岳真面目”,一讲南岳的文化底蕴特色,就讲是寿文化、佛道共存、祭祀文化、名山文化、香文化等等。这些当然没错。但是这些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源头在哪里?朝廷和民间为什么要在南岳衡山祭祀呢?祭祀的对象又是谁?很少有人思考,以至于今天说到衡阳文化特色,都呈碎片化,没有系统性,缺乏独特性。为什么说火神崇拜是衡阳历史文化的主要源头呢?

1.衡阳的名称来源于衡山。衡阳与衡山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血脉关系。因为地处衡山之南,故名衡阳。这是衡山予衡阳市历史文化天然的烙印,不可磨灭。

2.衡阳、衡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体,不分彼此。秦置郡县,以岣嵝山名衡山,置衡山县。汉初,分衡山县为承阳、酃二县。三国时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立衡阳郡,郡治即在衡山县城北。晋改衡阳县为衡山县,仍属衡阳郡。隋改郡为州,废衡阳郡为衡山郡,治所为衡州。唐沿旧制,改隋衡山郡为衡州,移治湘江(临蒸)。宋承唐制,衡州城墙始建。元以衡州为衡州路;明改衡州路为衡州府;清沿明制;民国二年废府存道,民国十一年废道存县,1942年3月设市。1949年以后仍为市,1983年6月地市合并。

3.祝融是衡山的象征与代表。南岳衡山连绵八百里,共有七十二峰,其中五十二峰在衡山县境内。谁是象征或者代表呢?自然是主峰祝融。祝融作为南岳衡山主峰之名,古已有之。而祝融之名,则更久远,在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时期,是一个负责司火的火正官,一个可以世袭的职位,最初几位火正死后封为火神,后世子孙以祝融为氏。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信仰。祝融作为火神的地位是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与炎黄子孙的概念是同等的。

4.火神崇拜对于衡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衡阳的火神崇拜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由祭祀火神祝融衍生而来的礼乐制度,演变成为衡阳地区节日与婚丧仪程的范式,其遗风至今仍然得到部分保存,成为有别于他处的独特习俗。如南岳衡山周边县区老百姓祭灶神叫祭“司民(明)老爷”,衡山前后两个古镇界牌、高塘分别保留至今的“火灯节”与“火龙节”;衡阳人乔迁新居叫“搬火”,特别注重保存火种,特别喜欢放鞭炮焰火等等就是鲜活有力的例证。

5.衡阳最先最深打上火神崇拜的烙印。因为衡阳是火神祝融的驻地、封地、墓地、纪念地,火文化对于衡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火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文明进化的分水岭。人类从学会取火到学会管理火种与掌握使用火的方法,是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跃进。祝融的功绩就是教化人们管火用火,他是历史中具体哪个人物或者职位已经不重要,因为他早就是族神崇拜的图腾和文化象征,是一个文化符号。

理清了上述关系,就可以明白,由火神崇拜而产生的火文化与南岳衡山以及衡阳城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其一,从古至今,南岳衡山祭祀的对象主体一直是祝融,即南岳圣帝。祭祀火神的活动是南岳衡山所有祭祀活动的源头与肇始。南岳衡山从最原始的祭祀天地,到后来改为祭祀人格化的神灵,是从祭祀祝融开始的。其他佛道场所都是后来因为有祭祀火神祝融而逐渐出现的。因为人们对祝融是火神的认同与崇拜,所以才祭祀他,才有祭祀场所(庙宇观庵)的出现。

其二,一度被热炒的寿文化并不是南岳衡山的文化本质与特色,只是火神祭祀崇拜的目的之一。人们拜的是火神祝融,求的是福禄寿喜。而祈求长寿是汉文化圈所有人们的共性,不只是南岳衡山独有,不具有唯一性。寿比南山之说也并非指南岳,一直没有共识。

其三,佛道共存不是南岳衡山的特色,仅仅只是宗教场所的建筑物同处一山一院(真正佛道共存的代表是山西悬空寺)。何况宗教本来就应该具有包容性,讲求和谐共处。如果建筑物同在一个院子就说是特色,甚至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那这是对宗教价值的贬低。宗教的价值在于其教义的高度与深度,而不在于哪一家宗教建筑物建不建在一个院子里。这与民间建筑物的共处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所谓特色没有文化意义上的价值。

其四,祭祀火神的活动带来并造就了南岳衡山的文化地位与影响力。正是因为有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祭祀祝融的活动,才有南岳衡山在朝野的地位与影响,然后才有儒释道三教共处于此的文化现象,才有随之而来的祭祀文化。南岳之所以香火旺盛,就是因为香客朝拜南岳圣帝-火神祝融。

其五,也正因为有祭祀活动、祭祀场所,才有来自官方与民间的络绎不绝的祭祀人流,然后才有南岳古镇的出现,相应才有因为到南岳祭祀而出现的周围数百里范围的古道古亭古渡古驿站,也才有古代衡州的繁荣与发展。

其六,正是因为历朝历代源源不断来自官方朝廷在南岳衡山的祭祀,才逐步提高了南岳衡山的影响力,知名度,从而有文人名士慕名而来,带来一系列文化进入与影响、教化,才有衡阳的人文兴盛与文化发展,才有衡阳文化在中华文化以及湖湘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火神祭祀崇拜形成火文化。火文化的核心是祝融名字本身的含义:祝在古语中为持久永远之意,融为光明之意。即永远光明。那么,衡阳历史文化的本质、特色、价值之根,就在这个美好的向往追求之中。

除了古典文献记载与历史文化实物遗存,还有专家学者们所说的,马王堆帛书上有关炎帝、祝融主持祭祀的场面,证明夏(热—炎—火—黄)都是在衡,黄帝以游牧为生,炎以农业为基,尧舜禹在衡都有印迹。郭沫若《凤凰涅槃》就是反应以火为图腾的炎部落与祝融氏在衡阳大地生存生活下来的豪迈场景。衡阳风俗习惯的根,都源于因祭祀祝融火神而产生、演变的祭祀文化。此外,衡阳雅称“雁城”,与火文化中崇拜光明、追求美好的特征是契合的。

农耕文化是衡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

衡阳是一个内陆城市,农业地区。衡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其生产内容和形态。与同样地处湖南境内的湘西北地区又有不同,衡阳与湘北比较,属于干旱地区。与西部比较,属于鱼米之乡。与湘南其他地区比较,则属于交通发达、水利发达、文化发达地区,农业相对发展。农耕文化始终是流淌在衡阳大地的文化血脉。

1.农耕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汉族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追溯汉族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2.农耕文化标志性创始人物与衡阳紧密关联。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黄帝的妃子嫘祖在衡阳发明养蚕,用蚕丝纺织制衣,使人们告别了着兽皮树叶的时代,死后葬岣嵝峰嫘祖坟;渔猎经济时代,衡阳原住民“火耕水耨”,炎帝“神农氏”到衡阳后“创耒”,后世称“耒阳”。《周易·系辞》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开创了农业时代。炎帝死后葬酃县鹿原陂,酃县历史上属衡阳;舜帝南巡,在衡阳雨母山祭祀帝喾,死后葬宁远,历史上亦属衡阳;大禹上岣嵝峰求“金简玉书”,留下“禹碑”,得疏导之法治水,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到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更直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衡阳密切相关。而且至今有史名可证,遗迹可考。

3.衡阳在农耕文化中的地位。一是衡阳在农耕文化中是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是由衡阳对于农耕文化的贡献决定的。神农创耒、大禹治水、嫘祖制衣等等,都与这片土地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历史性发明就发生在这里,有的是在这里有过重大意义的经历,有的长眠在这里。二是衡阳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表现和发展地之一,衡阳农耕文化地域性鲜明。与其他地区相比,衡阳的农耕文化更具原始性和完整性。无论是语言、称谓、民歌、童谣,还是生活习俗、社会风气,农具、农资,耕作方式,或者人际交往、建筑格局,无不保留着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比如衡阳人称呼男人为“外者人”,称呼女人为“屋里人”,这是典型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耕文化密码。衡阳乡村现在还在使用的龙骨水车、耕犁,与汉代的农具形制基本上没有区别。

楚蛮文化是衡阳历史文化的核心源头

千百年来,华夏分九州,荆州为其一。衡阳属古荆州南境,俗称南蛮之地,三苗族与古越人遗址遍布衡阳城乡。古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青铜冶炼技术,反映出衡阳长期以来作为楚蛮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霸蛮、刚烈的基因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霸蛮实际上体现出坚定执着,勇往直前的品质;刚烈体现出责任担当,义无反顾的精神。与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一致的。即使是后来成为主体的外来移民,亦入乡随俗,深受其浸,并且发扬光大,使楚蛮文化特色始终明显,持久。

楚蛮文化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现在泛指湖南境内的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一种文化形态为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则源于楚文化。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特别是秦汉"罢黜百家"以后,到宋代出现了儒学地域化。衡阳的儒家学人士子一方面吸取其他地域学者的思想精华,一方面弘扬衡阳南蛮文化崇尚血性、性格刚烈的特点,形成了不同于湖南甚至湘南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南岳衡山的宗教活动兴盛以后,中原及其他文化发达地区学人大家纷纷来此交流、讲学,在北宋时期,有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到了南宋,则有朱熹的闽学,后朱熹在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讲学(“朱张会讲”),使理学在湖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还没有自成一家,仅仅只是儒学地域化的学术形态。

衡阳作为楚蛮文化的腹地,以宋代福建人胡安国来南岳衡山开创湖湘学派为转折点,以周敦颐在西湖读书悟理为骄傲,以明末清初王夫子(船山)开创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新局面为高峰,再通过清同治年间曾国藩在衡阳兴办湘军广延人才,宣传王夫之思想,一批衡阳人才开始成批次露头。又通过王闿运、曾熙先后主持石鼓书院、船山书院,培养人才,补充、丰富着楚蛮文化,逐步形成湖南地域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学术界归纳的湖湘文化基本精神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来看,其结构核心还是楚蛮文化。

从现在学术界对湖湘文化概括来看,本质上还只是对理学的高度提升式的探索和儒家思想影响力的地域化。无论是湖湘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还是教育、宗教、科技,与京津江浙等地区的文化特色更多只是地域差别,并无自成体系的理论学说。如王夫之,也主要是对于中国典籍的不同解读,所引发的不同思考方式。特别是王夫之的著作在其逝世147后年才由邓显鹤正式刊印于世,173年后曾国藩兄弟重新刻印,才逐步传播开来,所以其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知。又由于其著作内容高深,只是也只能在部分读书人之间传播,而不为大众所了解,这就导致其在衡阳本土没有大而广泛的影响,他对于衡阳人的深远影响主要是在风骨气节方面。比如他托病拒绝张献忠的延揽重用;与志士在南岳举义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立说;特别是他在清初不分晴天雨天,出门总是举纸伞着木屐,以示“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引以为荣。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楚蛮文化精神的体现。

2.衡阳楚蛮文化基因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今天,衡阳本土家族历史在1000年以上的原住民已寥寥无几,大多数是明末清初及后来逐步迁移来的。所以,原始本土文化的载体已不可考。但是,随着人群的不断迁移,文化也在其过程中不断交流融合。一个地域的文化总会保留着或多或少当地最初的文化元素和密码。楚蛮文化如此,湖湘文化如此,衡阳的文化同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衡阳以及整个湖南地区历经五次大的人口迁入,一是游牧渔猎时代由于中原水旱灾害导致炎黄部落的南迁;二是秦灭楚,三是晋代中原八王之乱导致的“永嘉南渡”;四是元灭宋;五是清灭明。这几次大的事件都带有血洗屠杀、种族清洗、灭国亡家性质,对流入的移民来说,这里是苟延残喘之地,舔血疗伤之地、积蓄能量之地、复国振兴之地。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除带来中原相对发达的文明之外,移民心中强烈的自强复国、重义尚武、经世为用的思想意识,与楚蛮文化的血性、刚烈和淳朴的民风契合在一起,在这里交汇、渗透并相互融合,加上儒家学人士子的潜心研究和大力倡导,使士民在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步孕育了具有鲜明湖湘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加上自宋以降,以石鼓书院、莲湖书院为代表的十余家书院致力于理学的培育和传播,有力促进了楚蛮文化的丰富与提升,对于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造血功能和舒筋活血功效。

衡阳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衡阳历史文化产生的源头,基本理清了其发展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衡阳历史文化特色价值主要有三点:

1.衡阳是以祝融祭祀、神农崇拜的民风习俗为鲜明代表的农耕文明活化石。火神祭祀与南岳衡山圣帝、火神祭祀与古城衡州、火神祭祀与民间风俗的关系;神农崇拜与生产生活习俗、神农崇拜与文化心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活化石”的特点。

2.衡阳是以南蛮血性、船山风骨的精神品质为显著特点的湖湘文化大本营。著名历史人物如王船山、李芾、彭玉麟、曾熙、夏明翰、罗荣桓,都是这一精神品质的体现者;著名历史事件如湘军从衡阳成型出发、抗战时期四十七天保卫战、衡阳教案等等,都反映出衡阳人南蛮血性、船山风骨的精神特质;文化繁荣如书院汇聚、名士辈出现象,证明了衡阳是湖湘学派的重镇;明清两代衡阳手工业的发展,抗战后期以来衡阳工业的兴盛,内陆交通枢纽优势,促进衡阳成为南北文化经济交融发展的重地,反映了湖湘学派中实学主张的生动实践。

3.衡阳是以名山为凭、三江汇流的风水格局为突出特征的生态文化样板城。以南岳衡山作为筑城的依靠,以南岳首峰作为筑城的依托,以蒸水、湘江、耒水汇流处作为筑城的依凭,体现了城市择址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传统标准,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居理念应用的典范。雁到衡阳不再南飞,雁峰为南岳衡山首峰,历代文人墨客都把衡阳作为雁城来歌吟,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有三曲诞生在衡阳(《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充分彰显了衡阳山川秀美生态优美地灵人杰的特色。万年如斯的山水洲岛地貌,千年不变的主城址,数百年未改的城市格局,是衡阳有别于南方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色。

附:需要重点保护的项目

1.十一遗址一尊神

江洲遗址、金山岭遗址、鱼形山遗址、苗圃春秋墓葬群、凤凰山古墓群、天子坟、新平城址、衡州窑、衡山窑、湘军水师造船厂遗址(筷子洲)、彭玉麟墓;

南岳圣帝火神祝融祭祀场所及墓地。

2.三江水口四山岭

湘江、蒸水、耒水;雁峰山、岳屏山、接龙山、石鼓山;

3.三城四塔六街区

酃县故城、衡州古城、抗战名城;来雁塔、珠晖塔、接龙塔、文峰塔;接龙山街区、原建湘厂街区、新建里街区、老地委大院(市委党校)街区、樟木寺街区、北支街街区

4.八渡二壕三城门

望岳门、柴埠门、回雁门;北城壕、西城壕;潇湘门码头、柴埠门(宾日门)码头、铁炉门(阅江门)码头、泰梓码头、唐家码头、粤汉码头、先锋码头、汽轮码头

5.三街四巷八古井

草后街、易赖西街、司前街、河街;城基巷、陕西巷、濂溪巷、雨花巷;人民路口有五代水井一口,北区院子有南朝水井一口,司前街口唐代水井一口、罗家井、春溪井、苏眼井、七里井、老市委对面水井

6.三桥一洲二古坪

青草桥、湘江浮桥、公铁大桥;东洲;演武坪、王衙坪

7.三馆三寺四祠堂

申公馆、退省庵、程公馆;罗汉寺、雁峰寺、护国寺;莫氏宗祠、谢氏宗祠、龙氏宗祠、丁氏宗祠

8.三院三校一学宫

石鼓书院、船山书院、莲湖书院(青少年宫改造);省立三中旧址、三甲种工校旧址、省立三师操场;湘南学联旧址

9.三戏一坊一戏台

衡州花鼓戏、湘剧、祁剧;余德堂牌坊、回雁峰戏台

10.三条古道一古亭

南岳祭祀三古道:衡炎古道、湘粤古道、衡零古道;樟木乡九渡铺望岳亭。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