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胡赳赳:汉语粗鄙化是没有旧学功底,糟蹋了汉语之美

2018-04-08 22:29    

胡赳赳,1979年生于湖北,诗人,作家,《赳赳说字》主持人,自去年9 月,《赳赳说字》在喜马拉雅FM 开播后,已说两百余字,总计播放量达30 万次,颇受家长好评。

小学教育只有认字,没有识字

做《赳赳说字》的想法,最早源于策划人和我的探讨,问我能不能开设一个节目,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方式教孩子们包括家长、公众做汉字普及的教育。

《澄》书相对比较简单利落,一个字几句话说完了。所以,后来参考更多资料,把每个字的来龙去脉讲透,并传递一些文字学的基本观念。同时,将字中蕴藏的信息量和智慧之学挖出来。

经讨论,决定从《千字文》讲起。因为《千字文》中的典故、历史、信息量相当丰厚。现在看,绝大部分都没有过时。且每个字不重复,传说是作者应帝王之命一夜做成,做完头发就白了。

《澄》书110年后再次出版,可以说是一个发心。当时也碰了一些壁,但终于在一位出版人帮助下复原出版了。因为我意识到这书的重要性、审美性,它是传统的“小学”,而现在所谓小学教育,只有“认”字,没有“识”字。就像你知道学校校长的名字和长相,这叫“认”;但校长祖籍哪儿,兴趣爱好,这叫“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至今没有“识字”层面的教育。这和传统“训诂”之学发生割裂。

这是为什么?因为解放前有95%的文盲。解放后“扫盲”,小学教育以“认”字为主。能读书看报、写信算账就算有文化。至于一个字怎么来的,古往今来有何流变,没时间讲了——这也造成了我们的白话文作家,与五四前后有旧学根柢的作家相比,其语言始终进入不了前辈的境界。这是需要反思的。

现在的文盲率只有5%左右,这是很大的功德。文字普及了。但从精英教育而言,从掌握母语的精髓而言,如果不从“小学”开始,可以说是空中楼阁、行而不远。

我认为教育可以多元化,鼓励探索,每个学校形成不同的特色。但最大的前提是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相同的人,而是培养相异的人;不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而是培养有觉性的人;不是培养像老师的人,而是培养成为他自己的人。

教育是让学生自己的性灵恢复和觉醒。岳麓书院有个匾“学达性天”,这是教育的本质,学问是为了与天性合一。天性恢复,就成为他自己了。一切知识,他都可以自学;一切诱惑,他都可以规避;一切障碍,他都可克服。他就有无穷的驱动力支持他往前走,拥有了创造性思维。

具体到《赳赳说字》,也是希望通过文字之学,成为一面镜子,让人可以从中得到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快乐。义理对应智慧、考据对应科学、辞章对应审美。所以,一个字当中有哲学、科学、美学。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汉字当中蕴藏的“信息量”和“密码”很大。文字相当于一个矿脉,这个矿藏需要开发、冶炼,也需要环保、去除污染,达到《易经》所言的“洁净精微”。谁掌握了这个矿脉,谁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才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可能“为往圣继绝学”。

中国几千年文化,表面上是“陪太子读书”——谁有权力谁说了算,内里则是“陪圣人读书”——谁“学达性天”谁说了算。历史的话语权在那些“托命之子”手中。

我们现在要重新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窗外事是“变化之学”,现象之学;圣贤书是“不变之学”,本质之学。只有当“不变之学”有了基础,有了定力,才可以涉足变化之学,不会被外在的事物轻易带走。

用什么教材没那么重要。教材是“方便法门”。美国教育只有参考教材,没有固定教材。教师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教,这和我们传统的“有教无类”很像。根本点都是发展学生的“心灵状态”,使学生自己意识到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作为一个生命你为什么而来,然后发展好的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千字文》等的讲解,不能一味复古。但其中有本质的东西是“千古不移”的。这个千古不移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有智慧的人,道德涵养高的人。平时没多大用处,旁人看不出,君子“被褐怀玉”。但到关键时候,个人史或人类史的大是大非或转折点时,君子的学问道德就“锥现囊中”了。大者,可以做到对人类有益;小者,可以做到个人不犯大过。

这个“千古不移”孔子最早提出,总结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这是“千字文”和圣人之言的“呼应关系”。这个呼应是千古不移的。

没有大圣大贤的出现,局面和人心越发不可收拾

我个人比较欣赏读经。不是读经“有用”,而是读经的“无用”。读经可以让心思沉静,“开慧”。读经的功效相当于“坐禅”,是用音声去引导的“法门”。而且“读经”读至会背诵,相当于给“大脑”下载一部“经书”的软件。那么你可以任何时候打开它,这样放之实践,必能时时有所悟入。像《心经》《清静经》《大学》《中庸》这四篇我认为至少可以背诵。这样扎下儒释道的三个根。三、百、千,当然能记诵最好。里头有历史、哲学和文字学。可以提倡,不宜强求。

现在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很忙,技艺类的训练开发太早。忙于各种补习或才艺班,苦不堪言。家长很盲目,不知自己孩子是哪块料,所以尽量去试错,拿钱去堆。真是“赔了孩子又赔钱”。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几个家长能做到心如止水、洞若观火呢?我对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然而可以尽量淡一点。不要陷入竞争的陷阱,满足一时虚荣。

应该考察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即便是,还要考察他有没有决心,有了决心还不行,有没有恒心呢。要多磨砺他。给他制造障碍,越想学越不让他学。看看他的志气有多大。我们用人,考察干部,都要给他考验的,要“下派”过了关,才“提拔”“重用”。

所以,我奉劝家长,自己做不到、未完成的心愿,不要强加给孩子。不要给孩子铺一条通往悲剧的光明大道。最好的教育有三个,上者,自我教育;中者,家庭教育;下者,学校教育。

许慎说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识字是文明之始、是王道教化。后来又说这些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确实有些偏颇,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人和今人这些观念差异呢?

其实教育最大的市场在于人心不可收拾。越现代:消费主义、物质化、功利化、成功学、诱惑迷惑俱存,教育的市场越大。几千年来,“人心一直都在不可收拾”的地步。孔子叹自己的时代礼崩乐坏,一路叹下来,每况愈下,然而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维系一个思想境界。以至中国文化奇峰异叠、灿烂不息。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同心圆,虽不能至(立人极)但心向往之。靶心就是“人极”,孟子言“做天民,享天爵”。心向往之,于是“日日新,又日新”。精进、勇猛、元亨利贞。因此做“圣徒”比成为“圣人”更重要,“求道”比“得道”更幸福,“向学”比“有学问”更令人欣慰。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听到自家孩子朗诵,会感觉很踏实。

不仅文学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数学亦如是。数学和文学是“理一分殊”的,是一体两面,不可偏颇。一偏即成偏才。没有人文修养,数理科学难有发明创见;没有逻辑术数,道德文章难成金玉之声。孔子说“文”与“质”需“彬彬”。文则唯心(研究主观世界),质则唯物(研究客观世界),文质彬彬,心物一元。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文字学的重要性,数字学同等重要。愚聪者,不过拙巧之偏,拙者往往能坚持,而巧者难能长久,故学问之道,不在一时争长短,要有五百年思维,百年树人,是人之道,五百年树圣贤,是圣贤之道。

世界离不开圣贤,没有大圣大贤的出现,局面和人心越发不可收拾。

《赳赳说字》与其说解字,不如说是人生“哲学”。

比如你说“天”时,《新华字典》和传统的解释不一样。您最后还是取《说文》。一般语文教学当然是取今义。这涉及一个问题,汉语的解释系统已偏向“西化”。说到“天”,大家想到的和英语“sky”差不多。

《赳赳说字》叫“一字一智慧,字中有乾坤”。每个字背后都有义理的支撑和延伸。古今一体,字还是那个字,但“形”变了、“义”变了、“音”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搞清楚变化。也要搞清楚没变的是什么,没变的可以数出三条:

一、再怎么变都还是汉字;

二、再怎么变,都会和时代、历史发生关系,就是有“大事因缘”,有“缘起”;

三、再怎么变,都和我们的短板(局限性)和长板(智慧)有关。建立这样一个变和不变的模型,再来具体考察一个字的演进与变化之道,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就是说,恢复一个字的“重量感”和“历史厚度、人文温度”,不要让它再轻飘飘、粗鄙化了。

当然,《赳赳说字》讲的不一定对,学问可以探讨,文字学的前沿,有各种假说、自圆其说,如何采信,都要考察。但我相信,只要有“启发性”,或树立一个标杆,即便不对,也有一个位置上的参考。

汉语粗鄙化是没有旧学功底,糟蹋了汉字之美

“粗鄙化”确实和“大文化”(小学、大学)断层有关系。

胡赳赳:汉语粗鄙化是没有旧学功底,“文字学”。旧称小学。有了这个基础,文字雅顺。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审美上的粗鄙或雅致的看法,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经验,有一种感觉,能感觉到有个配方,是味道最好的。

它一定是古典的有一些、现代的有一些,甚至译入的有一些,民间的有一些,至于这个配方比例,则要靠作家、学者去摸索、去贡献,形成风格、形成风景。

对汉字的“觉知”,是要把汉字当作有生命的有机物来对待。汉字是活的,因为在用,有些用得少,是暂时休眠,也许你可以把它激活。你知道它的历史,就会对它有感情、有敬畏。它就有了温度,有了浓度。你召唤它,它就给你灵感。给你创造的伟力。别人用一个字轻飘飘的,你用一个字,有千钧一发之力。《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多这种例文。

一些家长反应是觉得有些听不懂,其实是不习惯。我的建议是熏陶。熏着熏着,慢慢就有悟入了。而且不要低估孩子的悟性,他们没有先入为主,往往最能领悟。另一个问题是觉得内容很好,很开窍,但没有书面辅助,这个我们下一步正在操作,集中修订,马上要出书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