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汪精卫也有光辉一面:27岁刺杀摄政王,法庭上大义凛然,慷慨陈

2018-04-09 03:40    

1908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痛斥革命党人只会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自己却安居于高楼华屋,肆意自在,不过是一群“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是晚清时的大名人,他此番言论激起了轩然大波,也撮到了革命党人的痛点,诚然,每当事有败迹,革命党高层总是纷纷逃亡海外,送死的都是些底层爱国青年。

在革命党人遭遇声誉危机时,一个27岁的有志青年站了出来,他要去北京刺杀满清最高统治者摄政王载沣。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党人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不是什么“远距离革命家”!这个人就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同盟会创始人之一、评议部部长、民国第一帅哥汪兆铭,他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笔名——汪精卫。

自己最信任的手下,最得力的干将要去送死,孙中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其他革命同僚也都纷纷劝阻,但汪精卫说:“革命如同烧饭,需要釜和薪。釜者,不惧水火忍受长期磨炼;薪者却一时轰烈、瞬间辉煌,汪某愿意为薪。”汪精卫去意已决,大家为了革命党人的声誉和前途也就同意了。

经过长期准备,汪精卫与黄复生等人决定在载沣每日途径的一座桥下埋炸药,炸死这个满清余孽。当时没有无线引爆装置,只能人工引爆,注定要牺牲一位同志,汪精卫当仁不让,决定牺牲自己。

但是,汪精卫这帮年轻的革命党人还是太嫩了,埋炸弹的时候被人发现,让清廷顺藤摸瓜找到了炸弹制作源头,逮捕了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这一天是1910年4月16日。

此时的清廷在立宪派的努力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汪精卫刺杀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案件竟然得以公审,负责审理的是肃亲王善耆,也就是川岛芳子她爹。

公堂之上,汪精卫和黄复生没有给革命党人丢脸,都大义凛然,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说对方不知情。汪精卫更是借机发挥了自己的演讲才能,把法庭当成宣讲革命的讲堂,痛斥清廷的立宪是假民主,只有造反才能救国救民。

善耆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汪精卫和黄复生都是一心求死,这样一来,既可以借民愤壮大革命党的名声,又可以鼓舞革命者的士气。善耆不愿上当,并说服了载沣,最终的判决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属于可以原谅的失足青年。朝廷开恩不杀,判处二人终生监禁。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宣布开放党禁,汪精卫被释放出狱。刺杀虽然失败了,但命保住了,而且汪精卫还因此名声大噪,成了英雄,奠定了他一生的政治资本。不谈日后的汉奸行径,只说此时的刺杀行动,汪精卫的表现确实是可圈可点的,是那一代革命党人的代表。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