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正文

如果,那5个北洋水师的水兵活到今天……

2020-09-26 09:49    

原标题:如果,那5个北洋水师的水兵活到今天……

资料图:最后的“致远”。

今天,12月17日,是北洋水师正式成军129周年纪念日。

北洋水师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从1888年成军到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纵有邓世昌抱着与敌同归于尽的决心奋勇作战,也没能改变北洋舰队兵败的颓势。

时至今日,北洋水师的声音早已在历史长河之中淹没,你还记得曾有5位水兵前去英国迎回中国的战舰时,因病长眠于异国他乡吗?

近年来国产航母、万吨级驱逐舰相继下水的捷报连发,如果5位水兵活到今天,看到如今海军的雄壮,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资料图:北洋水师水兵合影。

1881年春天,一艘客轮顶着风浪,冒着浓烟航行在北大西洋。

阳光洒在宽阔的海面上,但北大西洋的海风依旧有些清冷。客轮的甲板上,一群装束奇特的黄皮肤中国人三三两两,不住地张望着谈论着,享受着这难得的好天气。

起航离家已经许久,对于这群头一次走向大洋的中国人来说,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和兴奋后,漂泊海上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此刻,他们最盼望见到的,是那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闯入眼帘的海岸线——那是他们此行的终点,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大英帝国。

许多年后,人们只能在历史的只言片语中发现这次航行,细节不甚清晰。但在那时,这是中华民族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的欺辱压榨,尝尽了海权尽失、落后挨打的痛苦后,老迈的大清帝国开始痛定思痛,决心巩固海防,建立自己的现代化海军——尽管,它仍然被称为水师。

那些站在甲板上的中国人,正是中国现代海军的第一代水兵。他们来自于那支曾经挤进了世界前八的舰队——北洋水师。

1881年,这支威震东亚的水师还在成长之中。它的水兵们,为了去异国他乡迎接那一艘艘铁甲战舰,漂洋过海头一次品尝到了大洋的滋味。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个时刻值得铭记,那么毫无疑问,这些水兵将在暮年骄傲地回忆起这次远航。

2

资料图:超勇号

资料图:扬威号

这是一个国家重新尝试走向海洋的起点。虽然,这样的尝试充满曲折,并且统治者的意志并不坚定。但如同婴儿迈出的第一步,它意义非凡。

看着崭新的战舰一天天露出峥嵘,我们很容易想象这群水兵的归心似箭。

由于工期延误,等待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的200多名中国水兵,在纽卡斯尔停留了3个多月。

中国,曾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遍体鳞伤;如今,又将用列强制造的战舰捍卫国家尊严。这是一种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起强大军队而制造力又难以支撑的无奈之举。

今天,我们无比自豪于中国的制造能力,就连仿制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网上流传着网友调侃的段子:任何国家的先进武器都不敢让中国军工人看上一眼,哪怕是模型也不行,因为中国军工具备“看一眼就怀孕”的仿制能力。

但100多年前,洋务运动虽然轰轰烈烈,无奈中国底子太薄,只能制造出一些构造简单的枪炮和小型舰艇,连“开花弹”都几次仿制无果,被迫依赖高价进口。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更是几乎全部来自于外购。

纵观北洋水师的起起落落,“仰仗洋人”始终是不可承受之痛,也为它日后的折戟沉沙埋下了伏笔。

在3个多月的等待中,2名中国水兵因为水土不服,不幸病故,没有能够操纵着崭新的军舰回归故土。他们被安葬在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墓碑与其他墓碑相背而立,望着故乡的方向。

后来,又有一批中国水兵来到英国,迎接另外两艘战舰。一艘是“靖远”,另一艘是鼎鼎有名的“致远”。这一次,又有3名水兵病逝,被安葬在了圣约翰公墓。

5名近现代中国海军的第一代水兵,就这样籍籍无名地消逝了,没有经历惨烈的战斗,没有体味过大国海军的尊严,也未能见证后来北洋水师覆灭的悲剧。

今天,他们的墓地平静安宁,却鲜为人知,偶尔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路过这里,惊讶于百多年前竟然有中国水兵埋葬于此。

幸,也不幸。

作为一名军人,他们一定更希望战死在黄海大东沟,而不是出师未捷、埋骨异乡。

尽管,那是一场失败的战斗。

3

资料图:致远舰上的北洋水师官兵。

资料图:旅顺军港里的北洋水师主力舰队。

是的,如果他们没有病逝,驾舰回国,也许,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光荣时刻。

他们会经历“洋教官”的严格训练,风吹日晒,纪律严明,成为截然不同的一群士兵。

他们会驾驶着一艘艘巨舰巡航祖国海疆,在周边商船旅客惊讶的目光中傲然前行,甚至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海军舰队并肩比拼而不逊色。

他们会随同舰队一起远航日本访问,在日军的港口抛锚列阵,接受参观,在日本人嫉妒羡慕恨的眼神中尽情展示大清帝国水兵的风采,让日本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然而,他们或许也会经历那由盛到衰的悲剧和无奈。

也许,他们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舰一天天老迈陈旧,零件得不到更换,武器得不到升级,舰体一天天生锈,故障越来越频繁。而在一洋之隔的日本,大量新型战舰却接连入列。

也许,他们会理解水师统帅为了一点点训练和装备经费四处求人的辛酸,也能体会朝廷其他势力不断排挤打压北洋水师的冷眼。

也许,他们会经历北洋水师从严整到松弛、从正规到随意、从亚洲第一到外表光鲜、不堪一战的坠落,心有所期却力有不怠。

最终,他们会走上战场。

资料图:清军操练。

也许,他们会操作着舰上的巨炮,在晃动中精确瞄准日军的战舰,用十分拮据的弹药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在生命消逝的时候,他们会无比自豪。因为,他们曾为这个国家战斗过。

也许,他们会在战火中悲愤地浩叹,为什么我们的军舰不能再快点?为什么火炮的射速不能再高点?为什么“开花弹”不能再多点?但他们一定不会停止战斗。因为,那是他们毕生都在等待的时刻。

也许,他们会在遍体鳞伤的时候痛下决心,追随邓世昌和“致远”撞向敌舰。最终,他们会随着心爱的战舰一起下沉,与大海化为一体。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最后会被困威海卫,眼看着日军一点点收紧包围而不能出海战斗,眼看着日军登陆花园口,旅顺大屠杀,眼看着周围的炮台一座座陷落,眼看着曾经强大的水师成为孤军,眼看着日军的鱼雷艇冲入港口,眼看着一艘艘曾经辉煌无比的铁甲巨舰被击沉、被俘虏、被拖到敌国,被刷上敌人的颜色、成为敌人海军的一员。

也许,他们会看到水师龙旗降下的一刻,眼里含着泪水。

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会遗憾地畅想:如果那场战斗大清没有失败,中华民族的苦难会不会短暂一些?复兴会不会来得更早一些?还会不会有后面的一次又一次侵略一次又一次屠杀?

许多年后,这个崭新国家的领袖曾谈起过这场战争。他用了四个字——痛彻肺腑。

是的,这种痛,对中华民族而言,如鲠在喉。

4

资料图:日本油画《北洋水师停止抵抗》中刻意贬损中国官员。

资料图:图为刻有水兵名字的墓碑。 

1911年,海军名将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前往英国英王加冕典礼时,专程去到圣约翰墓地吊唁了5位埋葬在异国的水兵,并重修了墓碑。

那时,风烛残年的大清帝国,即使有心重振海军,也没有了这个实力。海圻号,成为了大清帝国为数不多的几艘门面型战舰之一。

站在中国水兵的墓碑前,目睹大清一天天老去的程璧光会作何感想?是否也想过这几位水兵如果没有逝世会怎样?

也许,他们还会见证一次又一次心痛和遗憾吧。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跌跌撞撞中稍有雏形的中国海军,在强大的日本舰队面前无所作为,最后不得不将大量战舰沉入长江封锁水道。

一个国家的海军,不仅守护不住自己的海洋,连内河河道也无力捍卫,只能靠自沉的方式堵塞水路,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不多见。

这样的耻辱,是中国水兵永远的痛。

资料图: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

抗战胜利后,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参加了阅兵。旁观者充满疑惑。那是什么队伍?

“那是中国海军!”

从零开始的中国海军,靠着拼拼凑凑再次起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国陆续向中国赠送了一批二手战舰,“重庆号”巡洋舰是英国赠送的最大的一艘(排水量7500吨)。为了接收英国赠送的军舰,国民党海军部三次招收大、中学生赴英国受训。

1948年5月26日,“重庆号”巡洋舰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程,航行一万余海里,近3个月后驶抵上海。

这是中国水兵的又一次远航和回归,5位埋骨异乡的水兵如果泉下有知,或许会稍感欣慰。

中国需要强大的海军。这是一代代水兵的中国梦。

不久之后,“重庆号”爆发了起义,在解放战争中弃暗投明。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海军的建设进入了新纪元。

如果那5位北洋水师的水兵活到今天,他们会看到,新中国的海军人付出着怎样的艰辛和执着,经历着怎样的从无到有。

或许,他们会看到,缺少现代化舰艇特别是具备区域防空和反制航母能力的中国海军,不得不花大价钱从俄罗斯引进现代级驱逐舰。尽管,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但对于当时并不强大的中国海军而言,却解了燃眉之急,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看家宝贝。

或许,他们会看到,周边国家不断蚕食侵占中国的海权利益,而中国却因缺少远航舰艇难以有效控制海疆而忍气吞声。

或许,他们会看到,一代代海军人为了大国航母梦呕心沥血,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历经曲折和磨难终于奇迹般地驶向中国,并在中国人自己的船坞中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或许,他们会看到,国产航母、万吨大驱相继下水,中国海军终于不需要引进、仿制别人的装备,终于能够自行设计建造世界一流的驱逐舰、护卫舰、潜水艇、两栖舰和航空母舰,成批的现代化战舰下饺子般入列,短时间内使中国海军成为世界新锐。

或许,他们会看到,中国海军三大舰队齐聚南海下起“导弹雨”,中国水兵毫不退让驱离驶进我岛礁临近水域的外军舰机。

或许,他们会看到,中国海军驰骋在世界各大洋上,护航亚丁湾,联演地中海,遍访世界各国,战时紧急撤侨,开设了首个海外保障基地,连昔日的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也无比羡慕中国海军的超级巨舰。

或许,在某个海军开放日,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会在子孙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登上一艘中国海军舰艇,佝偻着身子与那艘银白的战舰合影。

亚丁湾护航

也门撤侨

中俄“海上联合-2017”联演

那一天,他们也许又会想起曾经漂洋过海迎接铁甲战舰的日子。那时的海风,比现在更冷啊。

今天,我们的船更快了,火力更强了,“开花弹”导弹管够……

今天,你们不需要撞沉“敌舰”不需要自沉长江,如果还有侵入领海的“敌舰”,我们的水兵会将它驱离!

今天,你们可以放心了!

我们惟愿你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汇聚成这个国家的强大。

5位病逝异国的中国水兵,正是中华复兴中无数微小力量的一员。

即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