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情感 >正文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灵魂的自由度和心灵的丰盈感

2020-09-26 12:43    

看过一个段子:

小孩问妈妈,什么是灵魂。妈妈说,这个很复杂,说一个方面吧,举个例子,比如说一棵树,有的人只看到了树和绿叶,而宝宝可以想象到叶子成长,喝水,开心地在风里跳舞,这可以算是一种灵魂的感觉。

活在人间,我觉得,物欲上的满足是浅层;亲情上的慰藉是中层;而深层上是灵魂的自由。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灵魂的自由度和心灵的丰盈感,所以,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所谓灵魂的自由,就是控不住的天马思想,缚不住的桀骜灵魂,是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事,保持敬畏,但不惧畏,挣脱锁链,一切从心,不活给别人看,不看别人怎么活,勇敢做自己。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人在红尘中,能不被别人做左右,能不随波逐流,勇敢做自己,是多么难的事情,可能要忍受孤独,孤独并不是可怜。可怜的人是装作合群的样子,置身于喧嚣的人群中。 却听不清自己心底的声音,疲惫的欢笑着。

叔本华在《论孤独》中写道: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所以说,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独处不等于孤单。独处(alone)源自古英语“all one”(合二为一),当你独处,并不是单纯地离群索居,你适合你的自我在一起,所有的你合而为一——你和自己的精神、本质结合,你与自我回归为一体。这个时候,你不觉得自己孤单,也不会意识到自己与众人暂时隔绝,你只会意识到充实的自我。

独处也不等于不去社交,因为人是群体性聚居,必须依靠群体才能生存的,家里需要沟通,朋友需要沟通,社会需要沟通。沟通能力不仅是一种生存能力,社交能力,还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推动能力。

独处只是不参与无聊的社交。

叔本华说过:获取幸福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其实,独处和社交也并不矛盾。独处和社交都需要能力。高质量的独处决定高质量的社交。

很多人不明白,社交圈子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

当一个人的个人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圈子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用刻意奉承,更用不着酒肉来维护。低能力的社交就是因为缺乏独处的能力,只好去攀缘、去凑热闹、去随波逐流。社交反而更差。

所以,要尽量做到有价值的独处,要学会向内看,使自己得到学习、充实、修炼和提升,一个总是忙碌于职场、社交和拼搏而闲不住事、静不下心的人,大多做事缺乏后劲或者半途而废。

其实有价值的独处,绝非易事。人一生很短,有时穷尽一生之力也所获寥寥。所以只有通过读书“变化气质”,人生大的格局,离不开三点,读书,走路,长见识。人的狭隘、纠结、怯弱,全都是因为世面见得太少。一个有文化的人,有着更丰富的阅历与更敏锐的洞察力,保持生活的新鲜与热爱。有文化的人看得远、想得开,内心豁达,不轻易为俗事所烦,这样,就拥有了更好的个人状态。

叔本华说,“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

如果内心贫乏,那么外面的世界无论多么精彩,他一定熟视无睹,而内心广阔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一定天地广阔,内心丰满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一定美丽富饶。

我觉得叔本华就是个天才加自恋狂,我佩服他是个绝对自由的人,无论身体还是灵魂,都由自己掌控。幸福指数天下第一非他莫属。

最后总结:人要幸福的活着,就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努力磨炼平和的心态,多锻炼,少喝酒,少说话,多读书,少看手机,多贴近自然,保护环境,多审视自己,少关注别人,独立思考,忠于自己的信仰和内心,慎独。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