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情感 >正文

在茅坑里,还争什么输赢?

2020-09-26 18:01    

上周见了一个老朋友,她去年离了婚,一年没见,现在像变了一个人,筹划着就要开张的的公司,重新拾起了年少时候的兴趣,时常在当地的舞蹈团跳跳舞演演出。不禁想起两年前,那时候她跟老公关系出现问题,之后的每一次闺蜜聚会都成了她对老公的批判大会,整个人看上去焦虑疲累,负能量满满,让人担心。

这又让我想到我自己。五年前,我跟当时的老板开始了拉锯战,整整持续了两年,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早上三点钟会惊醒,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思考着如何跟老板斗智斗勇。为了疏解烦躁的情绪,简直变成了祥林嫂,逢人就说老板到底有多不地道,希望能找个出路。想着离开,又放不下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人脉和平台。整天都纠结和痛苦。

现在想想,那时候生活一定十分幸福,因为整天为了一些“小事”而心烦意乱,那一定是没什么“大事”值得操心。可是,事情小,对我们的影响可不小。

貌似总会陷入类似的境地,仿佛在深渊里挣扎,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出路。明明知道,这样的负面情绪对身体不好也于出路无益,但是无法自拔。既不能走,也不愿留,更不甘心忍。

特别是在周围所有人都关切的对你说:“你不能再这样了,这样对你不好。” 就恨不得抓着他们说:“我知道啊,我知道啊,可是臣妾做不到啊!”于是这样的关怀和安慰只会让我们感觉更加糟糕。

后来偶然的机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别在茅坑里争输赢!瞬间豁然开朗。抬头看看天,一切都变得不同。

那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对某些事情耿耿于怀呢?又如何从“茅坑”的境地里解脱呢?

1、理论支持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的时候,会认为损失更加令自己难以忍受。“亏”似乎比“赢”对我们的心理带来的影响更大,经科学家测算,这个“补偿系数”平均会达到2。也就是说挣了两百块钱才能弥补丢了一百块钱带给我们的心里伤害。(自测,远远不止两百块钱:-))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经常纠结于付出而没有回报,因为付出的便是已经损失的,而要得到更多才能感到平衡。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愿对于现状做出改变,即使明明知道适当的改变会让一切变得更好,但是离开现状所带来的“损失感”让我们不愿意迈出那一步。

2、全面接纳

理解了痛苦的来源,解脱就来的快一点。可是有时候就算是明白了,还是放不下,那要怎么办?

放不下,那就放着吧。

这话听起来很随意,但却是灵丹妙药。情绪是弹簧,你弱它就强。越是压抑情绪的发生,情绪就会以更强的形式反弹。

当我们全身心的察觉并且接纳我们的情绪,让自己有权利生气,愤怒,感到不安,就会发现愤怒的小火苗反而更容易熄灭。

就像在电影《玻璃樽》里,舒淇的妈妈安慰失恋的女儿说:爱情是会令人长大的,你不用硬来的,不用强迫自己去忘记他,愈逼得紧,就愈难忘记,过一段时间某一天你洗洗澡听听音乐,突然间你想起他,那个时候你已经忘记他了!

3、换个角度

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整个人都轻松了。这时才能跳出来,把自己置身事外来看看事件的本质。

英文里有个词叫 paranoid 意思是说感觉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对。最近这些年又开始流行一个说法,与之相对,叫 pronoid 意思是全世界都在帮助你达成你的目标。其实孟子早就说过类似的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切困难和磨难都有了存在的价值。换个角度,把一切磨难当作锻炼成长的机会.

4、大处着眼

摆脱了受害者思维,就可以头脑清醒的想想前面的路怎么走。

感觉陷入“茅坑”里不能自拔,就要抬头看看天,想想存在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 Frankl)是维也纳大学的神经暨精神病学教授,他创立的「意义疗法」,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学说,并后世称为「维也纳三大学派」。在他的那本著名的《意义的追寻》一书中,他这样说:

一个人所有的东西皆可以被拿走,但除了一件事,就是人类最后的自主权。任何情况下,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走的路径。

这说起来有些存在主义,但是却对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说到意义,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于是他走过去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说:“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从看大门到送月球是目标意义上的升华。当我们的目标意义比自己还大的时候,就没时间和精力去计较茅坑里的输赢了。

跳出茅坑,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争输赢吧!

标签:茅坑 输赢 什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