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中国人的历史要中国人写!黄天华31年著就《中国财政制度史》

2020-09-27 00:42    

图说:黄天华教授 资料图

跨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财政制度的《中国财政制度史》,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50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凝结了上海财大教授黄天华31年的心血。《中国财政制度史》充分地展示财税的兴衰与政权及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联,填补了我国该项研究的空白。“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研究者是有国籍的,中国的历史应该由中国人来撰写,这就是我从事《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昨天(12月18日)上海社科联举办的座谈会上,黄天华如是说。

图说:黄天华教授在工作中 资料图

浓重的家国情怀

被国家规划办立项的多卷本《中国财政制度史》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的祖国。”正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让黄天华在1986年开始动笔,两耳不闻窗外事,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学者,在漫漫写作研究中成为一个病弱的老人。黄天华说:“《中国财政制度史》是我践行了我对东北财大马大英教授的承诺,中国财政史必须由中国人来写。马大英教授是我在中央财大中国财政史研究生的导师,他曾经告诉我,研究中国财政制度史的话语权不在这里,而在国外,因为大部分完整的文献、史集资料并不在中国。”在黄天华研究中国财政史的过程中,确实也碰到了数不清的困惑,“因为我是在研究我们自己祖国的历史,但是我需要的原始资料都是由我的领导、我的同学从国外杜克大学、哈佛大学和东京大学运回来。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法舒展的心情。”

图说:黄天华教授在工作中 资料图

写作《中国财政制度史》,黄天华改变了以往粗线条断代史的做法,取而代之把“秦代财政制度”“汉代财政制度”等每个朝代都做成独立的一章,以便于进行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论证分析。在财政收入制度上,做到将每个朝代的收入制度尽可能地列入。大者如田赋制度、军赋制度、贡纳收入制度、商税制度、盐铁专卖制度、山泽税制度、徭役制度等,小的有各种杂税杂收、税外之费、费外之苛,以及对于劳动者的其他超经济剥夺制度。至于财政支出制度的内容,涉及军费支出、皇室支出、官俸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文化教育支出、祭祀与宗教活动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考察其总量变化、结构变化与每个朝代所面临的主要政治经济形势之间的吻合程度。

图说:黄天华教授在工作中 资料图

愿意穿越回宋代研究

“央视‘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曾提到,如果能穿越去往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朝代生活一段时间,最想去哪里?大家首选是宋代。站在财政制度的角度,我的答案也是宋代。”黄天华以社会保障事业为例,谈到《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两宋以前,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社会救济就是荒政,就是狭隘的单一的灾荒救济。进入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会保险和特种优抚保险。社会救济既包括灾荒救济,又包括贫困救济;既设置了常平仓、义仓、社仓,又设置了专业的广惠仓。社会福利事业更为发达,既有扶贫的救济机构(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也有收养弱势群体的养老和慈幼机构。社会慈善分为国家慈善和民间慈善;社会保险主要针对官员,但也考虑到民间养老;特种优抚保险主要指军人的优抚和保障,包括对残疾、阵亡军人的救治和优抚,以及对淘汰军人的安置。当时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还有拼命硬干的人,还有舍身求法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黄天华教授的学术精神。

“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伟大民族复兴的祖国,那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使命,才是我们全部生命的意义。”从历史感知未来,这也正是黄天华三十年笔耕不缀的精神支柱。(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