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武器 >正文

军情锐评:步坦协同卫南疆 解析电影《芳华》中的战斗场景

2020-09-28 02:13    

12月22日报道 近日,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军旅题材电影《芳华》正在热映。而影片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无疑是反映1979年南疆边界作战的长达6分钟的战斗镜头。这段场景记述了作为“伐木连”副连长的男主角在率领1个排执行运输任务时,突遭敌军伏击并造成严重伤亡的经历,也为影片整体的“怀旧”基调加上一笔浓重的脚注。那么,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在真实的战争中存在么?影片所呈现的各种战斗细节,又是否符合那场战争的真实情景么?笔者根据搜集的战史资料,尝试为观众解析《芳华》中的战斗场景。

在影片中,男主角、作为“伐木连”副连长的刘峰和副指导员带领1个排,为向前沿输送补给的运输队承担掩护任务。然而,运输队在经过丛林茅草地带时,遭到敌军分队伏击并且伤亡惨重。值此紧急时刻,作为战斗指挥员的男主角,勇敢地率领仍有战斗力的战士们打响反伏击战斗,并在前来增援的坦克火力支援下粉碎了敌军进攻,为运输队扫清了前进道路。战斗结束时,运输队近半数成员已经伤亡,只剩16人还有战斗力,而身负重伤的男主角为看护阵亡战友遗体,甚至放弃了随坦克赴后方及时救治的机会。

那么,在实际的战事中,存在与这段场景类似的战斗么?

据笔者掌握的战史资料,尽管电影场景在细节上难以“严丝合缝”地吻合实际战例,但我军后勤甚至战斗分队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伏击,在当时确定具有一定普遍性。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部队向敌纵深穿插时,某师后勤梯队在丛林山地遭到敌军伏击,导致逾百人伤亡的战例。由于在1979年南疆作战中,我军的对手具有丰富的丛林游击战经验,擅长运用偷袭、伏击等战术,而且由于在兵力、火力上均难敌我军,许多敌方部队化整为零,散落在我后方地域进行袭扰作战。结合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芳华》反映的这段战斗场景还是有迹可循的。

电影《芳华》剧照。

不过,令笔者稍感疑惑的,是影片中男主角所在的“伐木连”这一建制单位的性质。从影片介绍的信息来看,该连队似乎是承担“伐木”任务,因而给观众留下战斗力不强的印象。但根据笔者对当时我军编制的了解,这种连队似乎并不存在。笔者回顾了《芳华》的文字剧本,发现原文交代男主角刘峰来自某军工兵营,在犯下“错误”后又调回原部队。根据我军在1970年代的编制,陆军军属工兵营下辖舟桥连、工兵(地雷爆破)连和机械(筑城)连。上述连队似乎无一符合“伐木连”的特征。而影片所反映的参加1979年边界战争西线作战的成都和昆明军区参战部队,也不存在成建制参战的农场/生产建设部队。因此,大概“伐木连”是导演根据男主角敦厚而木讷的性格特征,从而做出的艺术升华吧。

在战斗细节方面,影片中的场景描绘了男主角所在的运输队在遭伏击之初,指战员们一时陷入慌乱,沿道路两侧以行军队形向敌军盲目射击。而在此时,作为副连长的男主角挺身而出,率先向敌军发动反击,进而在遭受严重伤亡的情况下打退了敌军伏击。影片一经公映,不少影评人和网友即对此情节议论纷纷,指责片中的指挥员没有尽到责任,运输队受袭击后的表现也不甚合理。那么,真实的边界战争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排除影片因艺术加工需要而制造的情节外,我们也需要对应影片的细节去思考这一场景的合理性。尽管男主角是基层战斗连队出身,但在文工团工作数年后,他的作战指挥能力有一定减退应属合理。同时,作为剧情设置的“伐木连”,所接受的反伏击战斗训练不够强悍也是符合剧情的。此外,由于掩护分队在护送以后勤人员为主的输送队,不仅分散了自身火力,也增加了战斗负担。因此,这支运输队在受到袭击之初的反映,还是符合常理的。

另外,在运输队遭伏击后赶上来提供重要帮助的我军坦克,也是《芳华》中的一大亮点。在电影场景中,一辆我军62式轻型坦克从后方前来增援,用车载高射机枪压制敌军火力,为运输队摆脱困境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实上,坦克部队在1979年边界战争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影片所反映的剧情,是云南方向我军陆军第13军的真实战斗历程。当时,配属第13军作战的是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的下属连队,后者完成了协同步兵部队偷渡红河、步坦协同向敌纵深穿插、掩护步兵部队攻坚,以及为防御反袭击战斗提供火力支援等多项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步兵作战的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是在1976年刚刚从北方调归该军区,并且在战前数年训练和装备相对匮乏的一支部队。尽管战备情况不甚理想,作战任务又复杂艰巨,但该团依然成功履行了战斗职责,为战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笔者认为,由于参战部队的坦克数量很少,一支小规模运输队也能获得坦克支援的剧情略显“奢侈”,但毕竟瑕不掩瑜,能通过瞬间的光影展现我军坦克部队的战斗荣誉,《芳华》亦可谓善莫大焉。(文/马骐騑)

资料图:我军坦克搭载步兵执行突击任务的场景。

【延伸阅读】对越作战期间解放军吃啥?肉罐头管够

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中国军队的野战饮食究竟如何?官兵们能不能吃饱、吃好?本图集为大家解读。

先说饮水问题。以解放军某部为例,进入云南后,部队饮水以井水、山泉水为主。<br />每住一地都进行了水源卫生侦察,并做了掏井等水源卫生清理工作,并在水井旁加设岗哨进行防护。在境外则沿作战路线选用水源,多为河溪、山泉水。

据调查,由于地处亚热带丛林,部队在作战期间,每人每天饮水量为3至5升,有的甚至多达7至8升。境外水源虽然充足,却不能满足部队需要。

我方阵地多数缺水,有时看得见水源,甚至能听见流水声,但由于敌人封锁而很难取用。<br />如在孟康某高地作战中,部队因无法下山取水,指战员2天滴水未沾。

鉴于不少水源在战时遭人为破坏或污染,部队采取了4种应对方法:1、主要选用流动的山泉水,饮用前加69-1净水片;2、阵地巩固阶段多喝开水;

3、对水源时段进行卫生清理;4、在做好武装掩护的前提下隐蔽取水。

境外作战期间,部队主食为大米、压缩干粮、饼干、炒面疙瘩,副食为猪肉和蔬菜罐头、干菜、腌肉、咸菜等,<br />因地形复杂运输困难,蛋类、番茄、青菜和水果只能偶尔供给。

猫耳洞里的聚餐。

战前部队携带的食品较为丰富,但出于前期追歼战的轻装需要,多数官兵将食品沿途丢掉。<br />由于越军后勤补给很差,我军在战斗结束后,很难从所占阵地上搞到食品,特别是新鲜蔬菜比较匮乏,部队暂时“断顿”的情况也不少见。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极端艰险的环境下,后勤部门为保障一线作战,可谓尽了最大努力。

而且在实际战斗中,武器弹药的补给肯定要优先于食品。

根据对6个步兵连队的营养情况调查,我军每人每天摄取热量为3567至4858卡,蛋白质98至128克,脂肪92至178克,基本上能够满足战时需求。

鉴于多数部队因蔬菜供应困难、食品调配不当导致维生素摄取不足的状况,后勤部门迅速筹措了大量维生素胶丸,数量可达每人30粒之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但中国军队在饮食保障、营养摄入等方面还是要远超对手。

相比而言,越军的卫生和饮食条件就差太多了。据当时越南军方资料显示,80年代末,越军步兵每人每天摄入2300至2400卡热量,仅相当于我军的47%至64%<br />驻中越前线的越军条件更差,每人每天只能吃到170克蔬菜,粮食更是难以果腹,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但中国军队在饮食保障、营养摄入等方面还是要远超对手。图为面黄肌瘦的战俘。

【延伸阅读】越南买卡-52防邻邦?号称压制武直-10

(图文:阳光乔)据越科技联合会网站4月4日报道,在3月25日结束的2017年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LIMA 2017)上,越军总长潘文江率领的高级代表团对俄制航空器表现出浓厚兴趣(如图所示),尤其特别关注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越媒称越南将购买该型武装直升机。

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外媒报道称越南计划采购俄制武装直升机,不过当时的备选机型是米-28。

近日,俄罗斯国防武器出口公司(Rosoboron export)航空武器出口部副经理Vladislav Kuzmichev也表示,俄罗斯正准备出口米-28NE和卡-52武装直升机,其中客户之一就是越南,进一步表明越南计划购买武装直升机。

我们知道,武装直升机是强大火力与特殊机动能力的有机结合体,可有效对坦克、装甲车和超低空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已成为继火炮、坦克、飞机和导弹之后又一种重要常规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亚热带丛林环境中,直升机效能远远超过地面装甲车辆,因此越南购买武装直升机也不足为奇。

何况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越空军部队就曾获得苏联援助的一批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包括米-24A/B/U共3种型号,其中A是标准型、B是增加12.7毫米重机枪的改进型、U为教练机。图为越军之前装备的米-24A武装直升机,拍摄时间大约在2010年,图中可见该机已拆除机炮,也没有挂装火箭巢和反坦克导弹。

这批直升机最先部署在北部和乐机场916团,后转场至南部新山一机场917团并投入到侵柬战争中。越媒称其在战争中曾执行任务上百次,发射千余枚火箭弹,表现令人满意,加之对手缺少足够防空武器,越军米-24武装直升机的实战表现优于当时装备的固定翼攻击机。图为侵柬越军PT-76水陆坦克。

随着越军装备的米-24武装直升机达到使用年限,前者已全部退出现役。图为退役封存的越军米-24A武装直升机,旋翼已拆除。

目前,越军主要利用米-8和米-17多用途直升机发射火箭弹对地面部队进行航空火力支援,但性能难以满足未来作战需求,因此越军努力寻找新的替换机型。综合各方面因素后,越方将目光瞄准米-28NE和卡-52。

对于二者的取舍,越媒称以上2款直升机作战性能都十分出色,均装备有30毫米2A42机炮、9M120 Ataka-V“旋风”反坦克导弹(AT-9)和“针”式空空导弹。

但相比之下,卡-52更能适应东南亚潮湿的热带丛林环境以及高盐度的沿海气候,加上卡-52还可发射射程10千米的9K121 Vikhr-M反坦克导弹(AT-12/16),可有效规避西方“罗兰”防空导弹、德国“猎豹”自行高炮和美制“毒刺”、欧洲“西北风”肩抗式导弹的打击。

图为越军给米-8直升机填装火箭弹。

同时,卡-52的6个挂架(米-28NE为4个挂架)可增加500千克载弹量,而与美国“阿帕奇”AH-64直升机相似的尾置雷达系统能更好帮助其在复杂地形区域活动,双旋翼设计则有利于在山区实施100至200米低空飞行,机动性也很好。此外,卡-52还具有优良的侦察、指挥与控制等功能,可提供类似于空中预警指挥机的作用。图为越军米-8直升机对地攻击训练。

越媒甚至还称,一旦将卡-52部署至距离北方边境较近的和乐916团,越军或对邻邦装备的武直-10产生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另据越媒分析称,越南其实更看重海军版的卡-52K(如图所示),因为后者可搭载“天王星”KH-35E实施反舰作战,而越南现在已掌握该型导弹的生产技术(越方称KCT-15导弹)。

图为越军KCT-15导弹。

当前,越海军猎豹-3.9级护卫舰可搭载1架卡-28反潜直升机或卡-32多用途直升机理论上也能搭载基本参数相近的卡-52K,而且越军建设发展规划以海空军为主,因此其完全可能购买海军版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对于这一动向外界值得关注。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