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管”的行为与“管”的学问

2020-09-28 05:53    

《太阳与画蛇添足》葱花小姐(4岁) 画

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8月9-11, 2012江苏南通)上,我做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的主题报告。虽然这是一个熟悉的领域,但准备依然没有怠慢。在准备的过程中,一个模糊的关于“管”的行为与“管”的学问的思考渐渐清晰,进而成为南通报告“老话题”的新成分。

对一般百姓而言,既为父母,则管孩子是自然而天成的行为,尽管这个“管”可能家家不同,人人相异,件件有殊。“管”的行为并不特待于管理者的学识、眼界、人格特点;也不特待于管理者的经济地位、社会阶层;甚至不待于管理者精神上是否健康。对于一个弱小的被管理者而言,似乎管理者只要体格上足够强壮,认识上足够自信(自信于自己发现的被管理者存在的“问题”),则“管”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

与“管”的行为自然而成不同,“管”的学问却是“学而习得、思而成之”的,刻意的学习和对管理行为的反思是“管”的学问获得的不二法门。

刻意而学,前提在于日常管理的背景下,经常性地意识到自己在学识、眼界、人格特点、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甚至个人精神面貌的局限;也要经常性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被管理者是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客体。对自己未知的一面保持经常性地清醒地意识,则学习的态度才能产生,“管”的学问才能获得。

刻意而学,一方面就是扩大自身的学识眼界,增进自身的气质修养。一个人学识越是渊博,眼界越是高远,修养越是宽容厚道,则其越是不着管理的痕迹而人皆顺从之。自身越是一知半解,眼界越是窄近,修养越是自以为是,则其越是管不胜管,而管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甚至管出一堆副作用或者反作用。

刻意而学,还要向自己的“管”的对象学习。花时间和功夫陪伴自己的“管”的对象,了解他的喜好,取向,态度和认知以及其由来与发展,了解其所能与不能,了解其可能能的领域。对自己的“管”的对象了解的越多,越全面,则“管”的行为越容易被管的对象所接受。对自己“管”的对象越是一知半解的了解,甚至全然无知或者误解,则“管”的行为越容易遭到挫折和阻抗。

刻意而学,还在于不断地反思自己“管”的行为。这个反思应当包括对管的行为做如下的思考(但不限于这些思考):为什么管?有无确实的必要?眼前的必要还是长期的必要?是否由个人一时的情绪决定?如何去管?有无其它方法去管?过去是否管过?管的怎么样?这次有何不同?管的结果是否有预期?如果不顺利是否有办法面对?对于“管”,我不知道的是什么?对于“管”的对象,我不了解的是什么?如果看到别人在“管”孩子,去问问自己上述问题,再去全程地观察他/她管的经过,收获往往也不菲。

当然,我们不必把日常每一件管的行为都做上述的反思,但我们的确应当培养日常的一般性的对管的行为的反思习惯,并借助于反思,增进我们的管的学问。

之所以区分管的行为与管的学问,无非还是告诫作为父母或者老师的管理者,让自己的管的行为少一点随意性,多一点学问性。

到此,我想我已经就儿童管理的管理者一面做了比较系统地阐述和反思,相关阅读,请大家参考“管理者的反思”,“问题行为干预总论”,“有情有义兼有趣的管理者”以及“试着不去做或不要做:谈儿童规则的建立”等博文或书中的内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