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情感 >正文

家中有老人的,这件事千万不能做!

2020-09-28 08:25    

家有年迈父母手机千万别静音

笔者是老人,朋友圏里每天都会收到各种有关老人的帖子,除了养生,就是如何终老。原本心态尚佳的我看了还真有点心悸。老伴的领导卖了自己的老屋,远涉重洋到国外女儿生活的城市去租房。临告别时一脸的困惑:国外生活语言不通,可国内终老恐怕死在家里也无人知晓。

不由地想起两个帖子:一是说,通讯录里女儿的名字永远是“啊”,可以排在第一个。二是说,老伴摔在地上扶不起,儿子就在通讯录里。看来儿女再孝顺,通讯再发达,远水解不了近渴。也有老人比较有远见,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小区。但很快又有一事否认了这种优势:和儿子居住相差不是甚远的老李,半夜小便栽到在厕所里;接连给儿子打电话竟无人接听,只好敲开邻居的家门……儿子早上起床看到母亲的来电,待赶到医院,老父还躺在急救室里。原来忙碌了一天的儿子为了睡个安稳觉,把手机调到了静音。

自小就听妈妈唠叨,生儿育女防备老。记得小时候妈妈把姥姥接到家里,我们除了要把偶尔才能吃到的糖包、点心让姥姥先咬一口,还要陪着姥姥在地上用小木棍下一种名叫“炮打洋鬼子”的棋。

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婆婆和我们一家四口挤在只有36平方的二居室里。女儿的床就是家里那件唯一像样点家具沙发。我也自小唠叨女儿,生儿育女防备老。女儿很听话,三年级时发在《兰州晚报》的第一篇小习作“我的存钱盒”就立下了志向:从小就存零花钱,上大后要盖一所带花园有栅栏的大房子,让爸爸妈妈奶奶姥姥都住在一起。女儿长大后,经常对她的学生讲起这篇小习作,但写作的动因却再也没有提起。不是女儿不再有孝敬之心,而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了。小时候那种祖孙三代住在两间小平房,一家七八口人在一个锅里搅活的日子永远离我们而去。

都说人到中年如惊弓之鸟,上有双亲子女尚小,为了养家在事业上拼命奔跑,回头望,小儿需要陪伴,父母日渐苍老。

多为独生子女的儿女们也有几多的无奈。他们夹在亲情的正中,肩负支撑门户的重任,还要接受人生的历练,社会的风雨。不是咱们的儿女们不懂孝道,心有余力不足是人到中年的真实写照。

我相信每个年过古稀的老人都会不止一次地考虑探讨过如何养老:抱团、旅游、住养老院、请个保姆,但思来试去,居家养老者为大多数。于是乎,上述的窘况出了一桩又一桩。其实城市老人多有退休工资,他们不需要儿女们物质上的帮扶,却更渴求精神上的抚慰。所以一句很平常的话语“常回家看看”竟然进了法律条文。但事有个万一,怕就怕老人出事之时偏偏不在儿女回家之日。

近日网上竟然出现一个招喷的怪帖:老人病危,儿子请假速归。守床几日,情急之下冒出大不孝敬之语:眼看七日假满,你老咋还不咽气?守护老人的儿子极怕被炒鱿鱼。

既是亲人,就相互理解吧。当老人的尽量照顾好自己:吃好穿暖可千万别摔倒。当儿女的如有空闲尽量回家看看,推掉点应酬少睡点懒觉,能多陪父母一小时算一小时。经济富裕的就去住老年公寓,住房宽敞的就找个年轻厚道的单间租客,那怕是免收租金但顺便关照一下老人的饮食起居。

当儿女的去孝敬父母之时,也不要忽视了为人热情人品不错的左右邻居,提点礼品表表心意;如果值得信任不妨留下父母的家门钥匙,请他们隔三差五地到家里坐坐。如真有不测,好邻居的作用可能会大过儿女。当儿女的有一点要牢记:手机千万别调静音,最好24小时不关机。你的手机既能回避干扰,也能拒绝父老双亲的救急!

《文子心语》专栏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书琴,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兰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市文联委员,中国大众文学协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联谊会理事。1973年3月在《甘肃日报》发表处女作《脚手架上的战歌》。先后在《飞天》、《朔方》、《长江日报》、《北京晚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了小说集《当年的故事》、文学评论集《小小说百人佳作点评集》丶《山路口》、《泥人》等十余部。电视剧《心泉》由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并在省电视台播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