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中国 >正文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2020-10-10 09:52    

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

上海制造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本月中旬,继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架机从浦东基地顺利转场西安阎良后,第二架C919又在浦东机场第四跑道上首次飞上蓝天;与此同时,举足轻重的重大项目豪华邮轮,也排上了“上海制造”的“日程表”,目前中外各方已签署合作协议,不久后中国第一艘豪华邮轮将在上海诞生……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上海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去年,面对实体经济潜在的下滑危机,上海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振实体经济。就在全面回暖之际,上海再次放出重磅政策,出台巩固实体经济能级50条举措,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添柴加火。根据意见,上海将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形成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6000亿元的汽车产业、5000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5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1500亿元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1200亿元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擦亮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

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上海正进一步谋划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项国家战略,这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经信系统作为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主力军,就要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求,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两项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继续聚焦落实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建设“两项国家战略”政策制度优势,推动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政策的落地,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上走出发展新路。继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上海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表示,上海曾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制造业是上海的产业之基。新时代上海制造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强化使命担当、增强行动魄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产业经济注入新的内涵特质,构筑形成新的战略优势。我们既要不忘初心、扎根实业,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瞄准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继续打造一批“大国重器”。也要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老品牌注入新活力,重塑一批市场欢迎、质量卓越的“时代精品”。更要面向全球、对标一流,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加强与上海服务的功能互补,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上海名企”。另外,还要注重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推动产业经济绿色发展;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营造最优生态。

作为中央在沪企业,无疑是打造“大国重器”的主力军,科创中心建设的“急先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聚焦那些代表中国制造水平,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的在沪央企。

中核工业

区域总部引领创新发展

核工业是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自1955年创立以来,中国核工业走过了从“以军为主”到“军民结合”的两个30年。

第一个“以军为主”的30年中,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先后突破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研制建造技术,建立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核科技专业队伍,确立了核大国地位。

第二个30年是“军民结合”的30年,中国核工业开始将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这一时期,核工业实现了核电的起步和发展,依靠在军用核技术方面的积累,自主设计建造了国内第一台核电站,并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除核电以外,核技术在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也取得广泛应用,一批产品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中核集团的放射性药物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碳13、碳14、碘125等产品国际领先,并依托反应堆和加速器技术,正在同位素生产、核特色医疗、质子治疗、辐照加工、仪器仪表、环保等领域,加紧推出一批新产品。

过去的两个30年,上海市一直给予核工业大力支持,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个30年,上海市强大的人才、经济、工业和科技基础为创建我国核工业、取得“两弹一艇”辉煌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个30年,上海市见证了我国核电的起步和发展。例如,我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就坐落在上海西南的杭州湾畔;上海电气、宝钢等兄弟企业为我国核电企业提供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装备,他们生产的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安全壳等关键设备支撑了核电的规模化发展和走出去;2015年以来,中核集团已先后有中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中核(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中核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中核(上海)核电重水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等四家新公司注册上海浦东;2017年初,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政府、中船集团共同签订了“海上核动力三方投资平台合作意向书”。

未来,依托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建设,中核集团与上海的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化:一是开展军民融合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海上浮动式核电站、核动力破冰船项目,依托上海现有优势开展空间堆项目的合作。二是联合上海相关企业,围绕核电出口和“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组建上海先进核电装备技术产业联盟。三是继重水堆技术研发公司之后,将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第五中心、核科技转化及产业孵化公司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尖端科研平台和国际性组织引进和落户上海,增强上海市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国内、国际影响力。四是与上海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开展钍基熔盐堆研究核后处理技术研究合作等,促进上海市核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结合。五是建立以融资租赁、产业基金、对外结算为核心业务的中核集团资金、资本运作平台,助力上海市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建设,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发展。

特别是,中核集团还将在上海建设中核集团上海总部,计划到2020年,中核集团上海总部建成,随着上海总部的发展壮大,入驻人数、经济规模将不断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中核集团上海总部的建设,中核集团将开启和上海全方位合作的新篇章,服务上海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共同引领全球核产业的创新发展。

上海航天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2017年11月15日,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同样由上海航天研制的风云三号D星等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无论是长征四号火箭还是风云系列卫星,都见证者了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每一步。

气象卫星,国家所需,民生所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气象卫星的重要性。但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卫星气象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坚持“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买星”,另一种则是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但中国气象局邹竞蒙等领导力排众议,极力倡导自主研制。由此,上海航天开始承担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制项目。

1977年11月,在气象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方案论证会上,确定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七一一”工程,将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

从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风云三号,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已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上海航天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卫星在轨运行,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我国也成为继美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也是继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中国风云卫星逐步完成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形成了高、低轨稳定运行的立体业务格局,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目标。

并且,鉴于风云系列卫星的成功稳定运行和效能的发挥,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系列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与欧美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观测网,中国气象卫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伴随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共同成长的还有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火箭。长征四号系列火箭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与倾斜圆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其出色的性能和战绩,获得国家、省部级多项荣誉称号,其中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一等奖。主要包括长征四号甲(CZ-4A)、长征四号乙(CZ-4B)和长征四号丙(CZ-4C)三型火箭,均为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

未来,上海航天还将扎根上海,以科技为先导,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推动我国进一步向航天强国迈进贡献力量。

江南造船 履行军工报国的使命

“作为军工央企,江南造船要有使命感。这个使命就是确保国家战略落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履行保军责任、确保军工生产方面有所作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林鸥表示,作为一家拥有152年悠久历史的军工企业,江南造船因军工而生,靠军工发展,始终围绕军工主业,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打造国之重器的国之重企。

为了保证军品质量,江南造船主动对接,通过提前策划、组织保障、理顺机制、体系提升,在技术研发、进度控制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下足了工夫,牢固树立了江南造船“讲百年信誉,造一流产品”的质量理念。

“提升军品品质,必须强化技术研发,从本质上、源头上控制质量,从技术体系上打造产品。”林鸥表示。为此,江南造船提出从创新发展入手,推动科技创新升级,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于2016年成立江南研究院,彻底改变了过去“照猫画虎”的设计理念,通过统筹军民品技术研发和设计力量,攻关重点在建产品的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质量关键瓶颈,在与高校、院所等单位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实现从江南制造到江南智造的创新发展。

江南造船向创新发展的转变还体现在建造理念、建造工艺和建造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数字化技术贯穿于产品研制全过程,单一模型、数字驱动,是江南造船产品型号研制的核心理念。

除了数字化,江南造船还在智能制造方面积极探索。江南造船联合设备厂商、设计院所,共同研发具备高新、智能的数字化、柔性化设备,并开发相应的智能系统,不断完善数据库,实现设备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纠偏、自我调整和自我检测等自适应行为,达到一体化智能作业,建立数据集成管理、流程集成管理的精益制造生产模式。

林鸥指出,船舶科技日新月异,市场形势风云变幻,企业经营需要求新求变,但规规矩矩做人、堂堂正正做事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身在新时代,江南造船将在上海坚决履行军工报国的职责,牢记使命,坚持创新发展,确保军工产品按期保质交付,保障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将江南造船打造成为打造国之重器的国之重企。

中国航发商发让大飞机尽早用上国产“心脏”

随着中国首架国产客机C919首飞成功,越来越多的国人将目光投向了大飞机的动力心脏,期盼着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商用航空发动机早日装备飞机翱翔蓝天。

为了让国产大型客机尽早用上国产心脏,现隶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1月18日在上海成立之初,便开始向“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发起挑战。

商用航空发动机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发动机虽然难度很大,但“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商发在践行集团“创新驱动、质量制胜、人才强企”发展战略时,始终注意结合民用航空发动机特点做到坚持树立“三观”:特殊理解市场、特别关注客户、特别贯彻适航要求。

抓市场,是解决做民机出发点的问题,是瞄准市场和客户出发。特别关注客户,建立客户需求对接机制,获取需求,分解需求,落实需求,做到需求的动态管理,真正使商发成为客户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抓适航,是解决能不能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问题。建立市场动态研究与对标机制,关注目标竞争对手,从技术、产品、成本、服务等各环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相应竞争策略。

随着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商发秉承集团战略坚持自主研发、坚持军民融合、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强化党建,结合商发实际,推行实施“七个聚焦、七个坚持”——聚焦市场客户,坚持遵循市场规则不动摇;聚焦项目任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不动摇; 聚焦资源条件,坚持开放合作共享不动摇;聚焦体系能力,坚持正向设计自主研发不动摇;聚焦IT使能,坚持两化融合发展不动摇;聚焦人才队伍,坚持引进培养并重不动摇; 聚焦党建文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动摇。

目前,在国家层面,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已被列为“十三五”百大工程项目之首,彰显着国家对于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信心与决心。

自2009年初成立以来,商发公司在大飞机专项中承担的大客发动机验证机项目研制工作正有序推进。

商发将努力做到摆脱路径依赖,摆脱技术自恋,摆脱产品自恋,向着建成民用航空发动机全球主制造商的目标奋进。

中国重燃 打造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重型燃气轮机作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大技术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和发展的大国重器。“两机”(航空发动机及重型燃气轮机)专项也被列为“十三五”发展计划中我国要实施的100项重点任务之首。作为“两机”专项中的重型燃气轮机项目已经落户上海,目前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总部正在加紧建设。

重型燃气轮机广泛应用于燃气发电、联合循环分布式能源系统中,以超级高效、清洁、灵活的特点,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发达国家将其列为“保证能源安全、保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重型燃气轮机产品的产业链很长,配套产业规模巨大,涉及机械、冶金、材料、电子等诸多工业部门,以及热力学、燃烧学、制造工艺、控制理论等众多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自主研制重型燃机关系到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我国推进实施创新型国家、低碳能源革命、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国家“两机”专项重型燃气轮机工程行政副总指挥、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仇明表示,目前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设计制造重型燃气轮机的仅有美国的通用、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三菱等公司。通过重燃专项的实施,将建立起我国先进重型燃气轮机的自主研发体系,有利于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企业设置的知识产权壁垒,形成自主品牌。

重燃专项起步伊始,就确立了“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轻资产”指导思想。要想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必须打破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禁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程度的调动研发队伍的积极性。仇明说,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两类人才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确定薪酬水平。同时,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与此相适应,在制度设置上,重燃专项要“一切为了研发,一切围绕研发,一切服务于研发”。

据透露,中国重燃正在上海开展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预计将在2019年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中国重燃将通过重型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突破重型燃气轮机设计技术、高温部件制造技术和运行维护技术,解决燃气发电项目设备瓶颈,在国内基本形成完整的重型燃气轮机产业体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