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高三党千万别错过!!

2020-10-10 13:51    

肖卿贤: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泉州市第七中学历史教研组长。任教30多年,担任过18届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连续参加省/市重大考试命题,有丰富的高考复习指导和命题解题经验。

本文为肖老师编写的“全国文综卷历史各题抢分攻略”系列之二。系列共分15个小专题讲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肖老师的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各题抢分攻略之二的第25题抢分攻略吧!后面几个专题讲解,肖老师将陆续推出,请同学们敬请期待!

三年国考真题回眸

★ 三年国考第25题命题范围主要是秦汉时期;只有2016•Ⅱ•25延伸到唐朝。

复习重点内容提示

1.秦汉王朝的更替和疆域(重视历史时空)

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嬴政即秦始皇。

⑵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灭秦。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西汉达到最强盛。公元8年,外戚王莽废汉帝自立,改国号“新”,西汉结束。

⑶公元25年,汉皇族刘秀推翻王莽,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公元200年,汉献帝被曹丕所废,东汉结束。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官僚政治特点

3.秦朝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焚书坑儒、交通、边疆(适当补充关注边疆民族关系)

4.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汉承秦制、内外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察举制(知识适当拓展,重视地方政治制度变化)

5.秦汉农业:土地赋税制度、农业技术、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形成大规模田庄;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田庄甚至拥有私人武装。

6.秦汉手工业、商业和城市:手工业发展、丝绸之路、货币改革、重农抑商政策(正确理解农业与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7.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关注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特点,结合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分析)

8.秦汉科技文化:造纸术、文字的演变、汉赋(重点放在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9.适当补充一些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常用的基本原理: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解题技巧点拨示例

题例:(2017·国标Ⅰ·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技巧点拨:

1.史实分析:时间——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事物——郡、国数量变化。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推恩令”,可判断A、D项错误。

2.概念分析: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不是“中央行政体制”,可排除B项。

3.程度分析:(略)

4.对应度分析:第一步推理:郡级行政单位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第二步推理:国力增强,意味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也可结合汉武帝反击匈奴史实辅助判断);C项与题干信息完全对应。题干信息的“郡、国”数量,并没有具体反映“国”的比例,D项条件不充分(也可结合汉武帝的“推恩令”辅助判断,直接否定D项)。

总 结

选择题解题的“四项基本原则”,较难把握的是“对应度”。

★ 国考选择题能力考查常见模式是:题干为“史料”,选项为“实证”或“解析”。

选项与题干的对应度,首先看题干“史料”能不能满足选项“实证”或“解析”的条件,必须是“充分条件”,缺少任何一项条件,都不能轻易下结论。

教材中的历史背景等“史实”,可作为解题辅助判断;教材中的“解析”或“结论”,通常不能作为解题判断的依据。(高考卷很多题目,“结论”往往与教材有很大出入,这也是命题者常用的“陷阱”)

其次,从题干信息“推理”到选项结论,必须符合逻辑学基本原理,特别是那些需要两个步骤以上的连续推理的结论,更要注意推理逻辑的严密性。

标签:高三 错过 万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