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求学生涯中的“大班”记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

2020-10-10 22:09    

求学生涯中的“大班”记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

文/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教员、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10月22日的新闻记者会上表示,近五年来,中国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质量型的转型。“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想上好学。”

他表示,义务教育阶段要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着力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特别是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陈部长说的其中的很多问题,我都有感触,但是引发我记忆的是“大班额”这个话题。“大班额”是个专有名词,教育部门有相应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不过,“大班”实在是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感觉有好多要说的。我是1988年读初中,当时班上有五六十个人。由于教室面积有限,第一排座位离讲台距离很近。但是,这跟我没关系,跟我有关系的是我和几个调皮朋友坐在后排,离教室后门很近,老师根本关照不到我们,等老师点完名,转身在黑板上书写的时候,我们趁机就溜出教室,海阔天空地去玩了。后果可想而知,几个小兄弟最后就悲剧了,要上初二了,结果班主任严肃地告诉我们,你们几个不可以。

小学的情况记不太清了,印象中四年级开始,班里人都是满满的,一般坐在最后两排的都是学习不好的,基本上学习成绩跟座位顺序相关,坐在前排的都学习不错,以至于我曾经有一阵以为个头长得高代表着脑子笨,直到后来有位大高个老师教我们,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个认识有问题。这位老师教数学,惯性认识中,数学好的都是脑子好使,他的个头在一米八以上,进教室的门需要低头,看他讲课好,我猛然意识到个子高也能学习好。现在回想,这些想法都是笑话,不过,其中还是蕴含了一些道理,比如,对于坐在后排的同学,老师受制于空间因素,对其关注度不够,后排学生不注意听讲,私下讲话,老师听不到,读课外书,老师看不到,即使提问的时候,也会因为后排学生站起来讲话声音不够洪亮时,老师听不清,被提问的机会也少。

四五年级的人数记不清了,但是自初一之后班里的人数没有低于过50人,有的时候会在60人以上。后来没关心过这个,等儿子在五年前读小学时,因为个子长得高,坐在最后一排,我才想起来自己上学时的情景。据我有限的了解,北京的小学大概每个班都会接近40人。这让我想起儿子在美国读小学那一年,登记接收时说是每班以20人为限,后来查了点资料,发现大概每班25人左右。我就想,咱们这么多师范大学,教师资源应该充沛,怎么就不能解决大班这个问题呢?现在看来教育部门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了。当然,“大班额”跟我记忆中的“大班”不是一个概念,这个,以后细说。但最后想说的是,只要想有真正的互动式教学,不管是“大班额”中的“大班”,还是我记忆中的“大班”,都没法达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