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你所羡慕的留学生光鲜日常,只是他们冰山上的一角

2020-10-11 01:26    

冰山

—Emrys—

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弗洛伊德《歇斯底里研究》

很多人都问过我,留学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往往只是笑着回复一句,“也就那样吧。”

也就那样。

一句不疼不痒的评价,让很多人怀着好奇心来,带着失望而走。

又过了些年,等到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己来到了国外,体验过留学生活以后,我问他们,“留学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他们抬起疲惫的目光,苦笑着挥了挥手,“就那样吧。”

诚然,我们看过了最绚烂的海上夕阳,品尝了最正宗的西点,被各色皮肤各种语言的人包围,在繁华的酒吧里点上一杯透明却苦涩的马提尼。

我们在异国的街头自拍,欧式美式古典建筑映衬着蓝天白云,身躯包裹在文艺小清新的滤镜里,连嘴角的弧度都染上了陌生的气息。朋友圈里晒着吃的,玩的,偶尔掠过寥寥几张的学习图景,玩笑般地抱怨道,“诶呀,真累。”

冰山露出了一块,在绚烂的星光下澄澈透明。我们指着自己的冰山,炫耀地向别人展示。

海面下的东西,你看得见吗?

我现在用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留学生的日常。

我在枫叶国就读,学校里有很多本地出生的华人。他们不会普通话,只会粤语和英语,当我们留学生满怀期待地问“你是中国人吗”的时候,他们会高傲地收起笑容,懒懒地回答,不,我是枫叶国人。

曾经在一门课上,我被随机分配到四人小组完成一篇论文陈述,其他三个人都是枫叶国华侨,只有我一个留学生。而且他们很早就认识彼此,打得火热。

此后,每次小组讨论语音通话时,我完全插不上一句,好不容易磕磕绊绊陈述着自己的观点,很快就会被另一个人用流利的英语打断。

好像没人听见我刚刚说了什么。

于是我咬了咬牙,决定在论文部分多出点力。在认真研读了几十页的 case 之后,我做了长篇的阅读笔记,并将长达两页半的论述分享给他们三人。

这下他们倒没说什么,同意我负责论文的一个较大的版块。结果等我写完,甚至找到写作导师帮我批改完以后,突然某天下午,他们三人一致认为我的部分有问题,强行帮我改动,导致最后整整三页纸论文,我原创的部分只有五行字。

我再次仔细看了他们擅自帮我改动的部分,发现几乎和我原本的意思一模一样,只是论点的顺序调换了一下,而已。

“你们为什么擅自改我的东西?”

“因为你写的不符合要求。”

“哪里不符合?”

“你自己去翻 criteria。”

“我看了,没有任何问题。”

Facebook 群里没人再理会我的质问。

小组相互评价时,我很客观地为其他三人打了中上的评级,然而教授找到我,告诉我其他三人给我打了最低分。

“这不公平。”

“可是小组三位成员对你都有意见……你得考虑一下自己的不足。”

他们的评价,最终让我的总评成绩比原本的低了整整十分。

十分,足以将学期平均分拉到低谷。

拿到成绩的时候,你觉得我在想什么?

愤怒?委屈?失望?

都没有。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回到家打开视频通话,面对家人关切的脸,我却一句抱怨都说不出来,全部的心酸和痛苦堵在胸口,最后化为一声长长的哀叹。

“我没事,就是最近有些累。”

面对着海平面下巨兽一般的暗冰,我们最终转过身,藏起了伤痕累累的后背。

“什么,dealine 提前了?”

“什么,教授突然改要求了?”

“什么,TA 这次刻意拉低了分数?”

光鲜的背后,是一个个蓬头垢面,背着沉重的包,顶着黑眼圈,在图书馆挑灯夜战的身影。怀着忐忑,一次次打开成绩单页面,一次次失望,惊喜,又失望,脸上的底霜开始一层层的叠厚,直到再也盖不住那份憔悴。

自由,青春,理想。年幼时放飞的梦仿佛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消失在云端,想寻觅时,却遗落在太平洋彼岸,在狂风中辗转迷茫。

可是我们依旧在拼命,努力地露出那冰山一角,璀璨地闪耀在光芒下,为了支持我们的家人,为了关心我们的朋友,更为了我们自己。

继续奋斗吧,留学生们。

你的冰山,我看得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