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明英宗复辟,对景泰朝君臣疯狂报复,却唯独放过了一人

2020-10-14 00:25    

土木之变,明军惨败,英宗被俘,大明帝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故。最让笔者关注的,莫过于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之间的恩怨情仇。

贸然亲征,做了瓦拉人的俘虏,英宗怨不得别人;代宗代理帝位,组织北京保卫战,救大明于水火,英宗也无话说。但是,英宗归国后,被幽禁于南宫,遭受各种非礼、虐待,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被废黜,英宗就不乐意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英宗复辟,随即改元天顺。重新夺得皇位后,英宗憋在心中七年的怒火,必然有一番歇斯底里的爆发。为了报复景泰朝君臣,英宗动了铁腕,“杀于谦、王文,籍其家。陈循、江渊、俞士悦谪戍,萧镃、商辂除名。……废景泰帝为郕王”(《明史·英宗后纪》)。

此外,代宗的已故皇后被废,太子被废,其他在世的后妃一律赐死殉葬。总之,凡与代宗亲近之人或受代宗重用的高官,一概被英宗清算。活着的,或杀,或贬,或免;死了的,也要挖坟掘墓,削其官位、谥号。在这场疯狂的报复中,有一个人却被英宗放过,尽管他已经去世,但其官位、谥号仍予以保留。

这个人名叫杨翥,字仲举,吴中人,代宗旧臣,景泰朝官至礼部尚书,是代宗极其欣赏、信任和器重的一位高官。对于杨翥,明代官员杨循吉在《吴中往哲记》中云,“尚书杨公仲举,……天顺初,……及朝廷追理一时柄臣,公独以静退得免削夺”;明代状元焦竑的《玉堂丛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静退,有两种意思,一是恬淡谦逊,不竞名利;二是安静的退隐生活。在官场上,能同时做到这两点,已经难能可贵。此外,杨翥还是一位厚德者。

杨翥,字为仲举,其实他连个举人都没中过,孤贫的困境让他没有任何机会。不过,杨翥好学,自学成才,还教了徒弟,尚能自给自足。首辅杨士奇微贱时,混口饭吃都难,杨翥心存怜悯,主动割爱,把自己的馆舍送给了杨士奇。后来,杨士奇发迹,不忘恩人,举荐杨翥入职翰林院,深得仁宗、宣宗赏识。

英宗正统年间,郕王朱祁钰需要府僚,想从翰林院选几个人才。但是,翰林院那些人个个有一颗富贵心,都不想去为庶出的郕王做事,倒是杨翥毫不在意,去郕王府做了右长史。当时,杨翥年过七十,又不求富贵,没几年就告老还乡。“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即位,是为代宗,杨翥被起用为礼部侍郎,“方是时,从潜之臣无逾公者”(《吴中往哲记》),在代宗诸多旧臣中,杨翥的官位是最高的。但是,杨翥入朝谢恩后,随即返乡。景泰三年(1452年),杨翥升任礼部尚书,又随即致仕返乡。次年,杨翥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什么叫静退?杨翥的行为可见之。关于杨翥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邻家丢了东西,怀疑是杨翥家所偷,便大骂杨家,而杨翥说天下姓杨的多的是,不予理睬;邻家在墙上挖洞,雨天积水都流到了杨翥家,杨翥毫不在意;杨翥骑驴回家,驴受惊嘶叫,吓着了邻家小孩,杨翥索性把驴卖掉,自己步行;等等。

对于杨翥的品行,《明史·杨翥传》称,“翥笃行绝俗,一时缙绅厚德者,翥为最”;杨循吉《吴邑志·人物传》称,杨翥“为人端厚和裕,存心不欺”;《江南通志》称,“翥修身谨行,言动不妄,与物无竞”。

不争名夺利,不仗势欺人,无欲无求,无怨无恨,这就是杨翥。英宗复辟时,杨翥是一个已经作古之人,对这样人品绝佳、口碑绝佳、心胸宽广、厚德包容、渴求静退、且未给别人制造过麻烦的人,英宗如何能下得去狠手?(刘秉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