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司马懿是奸臣吗?

2020-10-14 04:36    

司马懿比之曹操何如?

读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会发现吕先生的观点是他觉得曹操和司马懿的本质完全不同,曹操可以算大汉忠臣,而司马懿他们一家则一直是野心勃勃,可以算是奸臣贼子。由于《晋书》上有很多为司马懿美化的地方,很难看清司马懿的真实面目。他到底算不算一个奸臣呢?

魏明帝曹睿曾与大臣陈矫有这样一段对话。

曹叡问:“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

陈矫说:“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魏晋世语》

陈矫这句评价算是说出了司马懿的两面性。

朝廷之望,一时也。社稷之臣,万代也。

纵观司马的才能,他的确有资格被评为“朝廷之望”。

破公孙于辽东,兵贵神速。擒孟达于上庸,策无遗算。

与诸葛对峙,能以逸待劳。破吴兵四路,又稳操胜算。

如果有把握打胜,就用最快的速度进攻。

如果没把握打胜,就用最稳的办法保底。

这就是司马懿的用兵特点。

提拔邓艾于寒门,慧眼识才。推广屯田于边塞,以备军需。

镇守京畿,文帝比之为萧何。三朝托孤,明帝依之为霍光。

为公办事时,必能获得上司的认可。

为己谋私时,又让政敌找不到把柄。

这是司马懿的治政特点。

司马懿集急与忍、攻与守于一体,这种人是朝廷的希望,但又是对社稷的威胁。因为当他“忍守”时,会让你对他掉以轻心。当他“急攻”时,又会打你个措手不及。司马懿不能成为曹魏政权的“社稷之臣”,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是司马懿的背景身份

曹操起家时,唯才是举,打破了士族大家垄断官场的规则,这是曹操一生中最伟大的地方。但却因此得罪了士族豪门,这也是曹操终身未能称帝的原因之一。到了曹丕时期,施行“九品中正制”,缓和与士族矛盾,最终改元称帝。

曹魏政权在“九品中正制”的护佑下,到了曹爽手里。曹爽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无才无德,其实曹爽也想有一番作为,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复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这就会再次挤压了士族大家的特权。不巧的是,司马懿正是士族大家出身。所以说,司马懿和曹爽两人,既有政敌之分,又有政见之别。这就是注定司马懿无法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司马懿也不可能去为曹魏的“万代社稷”去考虑。

第二,是司马懿的政治操守

凡事就怕对比,司马懿的政治操守好不好,拿他和诸葛亮一对比就知道了。

诸葛亮处理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开诚布公,依法行事。

司马懿处理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暗中设计,兵变夺权。

诸葛亮对李严,废为平民,仅惩罚他一人,依旧重用他的儿子。

司马懿对曹爽,先是许诺平安,然而出尔反尔,屠灭曹爽三族。

诸葛亮去世时,嘱托的是蒋公琰、费文伟,是为国家计。

司马懿去世时,托付的是司马师、司马昭,是为家族计。

诸葛亮子孙三代,都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子孙三代,终将曹魏政权过户到自己名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谁是忠谁奸,真的没必须再多说了。

脱离了封建时代的君臣大义,现代人可能会说司马懿是“胸怀大志”,诸葛亮是“恪守愚忠”,但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道德之下。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道德,去评价历史人物,都是耍流氓!

吕思勉先生说曹操是大汉忠臣,司马懿是奸臣贼子,我觉得这个观点有待商究。在我眼中,曹操和司马懿的本质是一样,都是能臣,但也都是权臣,即便不是奸臣,但也绝对算不上忠臣。用石勒的话就是:“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对比曹操和司马懿,曹操的所作所为还是上得了台面的。毕竟当时的大汉王朝四分五裂,行将就木,在曹操的努力下使东汉政府重新开张。而且曹魏政权的每块土地,都是曹操亲自打下来的。司马懿则不同,他是在国家政治稳定的情况下,靠兵变夺权,然后进行了政权演变。但在掌权后,司马懿比曹操的举动又收敛很多,司马懿没有称王爵,没有加九赐,没有逼皇嗣,没有杀皇后,这些事都是司马懿的儿子辈做的,他本人并没有这么做。司马懿和曹操这些细节的不同,不影响他们本质的相同,都是属于豪强把持朝政。

关于司马懿是不是奸臣?有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晋明帝曾向丞相王导询问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呀,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种种凶狠猜忍的手段,又说起司马昭杀害魏帝曹髦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听后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哭着说:“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社稷怎么能长久呢?”。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连他的子孙后代都觉得羞愧,仲达呀,仲达呀,这是你一生最大的悲哀。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开始。

公元201年,22岁的司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室将衰,不想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风痹病为借口,拒绝了应召。

公元208年,曹操使用强制手段应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要还不来,就把他收监!”。29岁的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同年,47岁的刘玄德去南阳卧龙岗拜访27岁的诸葛亮,凡三往乃见,最终卧龙出山,鞠躬尽瘁,成为千古美谈。

公元249年,70岁的司马懿诈病的手段再次上演,这次他对付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族孙曹爽。目的也不是躲避应召,而是夺取大权。之后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坟时,起兵政变,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宣告曹魏政权正式灭亡,并贬魏国末代皇帝曹奂为陈留王。可能是巧合,汉朝末代皇帝刘协在做皇帝前的封号也是陈留王。曹家先是欺负刘家孤儿寡母得天下,司马家又欺负曹家的孤儿寡母得天下。东晋末年,有位名叫刘裕的汉室后裔又欺负司马家的孤儿寡母得了天下。历史转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天道有常,无往不复。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对付他人,他们也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对付你。曹孟德若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年强行征召那位名叫司马懿的青年呢?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